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4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4-16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2.2.1 文献查阅法 | 第14页 |
2.2.2 专家访谈法 | 第14页 |
2.2.3 问卷调查法 | 第14-16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6-33页 |
3.1 辽宁省高中篮球队的基本情况 | 第16-23页 |
3.1.1 辽宁省高中篮球特长生的基本信息 | 第16-17页 |
3.1.2 辽宁省高中篮球特长生的训练和比赛情况 | 第17-19页 |
3.1.3 辽宁省高中篮球特长生的文化教育情况 | 第19-20页 |
3.1.4 辽宁省高中篮球教练员的基本情况 | 第20-21页 |
3.1.5 队员与教练员对学校的硬件设施及满意度 | 第21页 |
3.1.6 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紧密度与合作培养情况 | 第21-22页 |
3.1.7 学校与社、企的合作情况 | 第22-23页 |
3.1.8 家庭与社会之间协同教育情况 | 第23页 |
3.2 辽宁省篮球特长生培养的主要矛盾及影响因素 | 第23-27页 |
3.2.1 辽宁省高中篮球联赛体制规范性不强 | 第24-25页 |
3.2.2 高校篮球运动队的招生条件的变动影响 | 第25页 |
3.2.3 教练员的教学经验与训练效果不匹配 | 第25-26页 |
3.2.4 教练员的训练方法强调适应性与创新性 | 第26页 |
3.2.5 文化课学习与素质教育影响特长生思维与观念认识 | 第26-27页 |
3.2.6 资源的合力作用有助于篮球队经济建设和增加比赛场次 | 第27页 |
3.2.7 家庭是支撑篮球队发展的后盾主力军 | 第27页 |
3.2.8 人际交往关系印证篮球特长生的心理成长 | 第27页 |
3.3 协同教育视角下学校、家庭、社会的培养内容与义务 | 第27-33页 |
3.3.1 协同教育原理 | 第27-28页 |
3.3.2 高中篮球教学中协同教育的优势 | 第28-29页 |
3.3.3 学校的教育义务和教育方式 | 第29-30页 |
3.3.3.1 完成篮球基础训练和普及化教育 | 第29页 |
3.3.3.2 维系德、智、体适衡发展 | 第29-30页 |
3.3.3.3 为篮球人才培养主动寻找共育渠道 | 第30页 |
3.3.4 家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 第30-31页 |
3.3.4.1 给予认识教育和习惯养成 | 第30-31页 |
3.3.4.2 篮球特长生教育模式中家校合作的渐进式发展 | 第31页 |
3.3.5 社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 | 第31-33页 |
3.3.5.1 提供篮球技能、文化知识的拔高平台和个性化教育 | 第31-32页 |
3.3.5.2 契合青少年教育内容,与学校和家庭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 第32-33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33-35页 |
4.1 结论 | 第33页 |
4.1.1 辽宁省高中篮球赛制不规范,学校“学训体系”衔接不畅 | 第33页 |
4.1.2 辽宁省高中训练体系各有特色,但比赛实战经验不足 | 第33页 |
4.1.3 协同教育意识不强,缺乏实施延伸路径 | 第33页 |
4.1.4 缺少篮球后备人才的多元教育理念和可持续培养责任 | 第33页 |
4.2 建议 | 第33-35页 |
4.2.1 落实辽宁省篮球联赛的严格制度和全面普及,学校建立良好的学训对接模式 | 第33-34页 |
4.2.2 以青少年篮球赛事举办为抓手,从更多实践中获得突破 | 第34页 |
4.2.3 开拓辽宁省地方的资源整合渠道,校、家、社共建协同 | 第34页 |
4.2.4 实现青少年多元教育,建设可持续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附录 | 第37-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