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审美素养培育研究--以12~14岁群体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5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3页 |
1.时代发展的需要 | 第11页 |
2.教育改革的需要 | 第11-12页 |
3.少年儿童自身的需要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理论意义 | 第13页 |
2.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3.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 第21-22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22页 |
(五)研究方法及研究计划 | 第22-23页 |
1.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2.研究计划 | 第23页 |
(六)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23-25页 |
1.重点 | 第23-24页 |
2.难点 | 第24页 |
3.创新点 | 第24-25页 |
一、识读:少年儿童及审美素养 | 第25-39页 |
(一)少年儿童 | 第25-29页 |
1.概念界定 | 第25页 |
2.心理特点 | 第25-27页 |
3.审美心理特征 | 第27-29页 |
(二)审美素养 | 第29-39页 |
1.概念界定 | 第29-30页 |
2.审美素养的构成 | 第30-33页 |
3.审美素养的功能 | 第33-39页 |
二、透视:少年儿童审美素养之现状 | 第39-47页 |
(一)亚审美流行,审美价值偏离 | 第39-41页 |
(二)应试教育痼疾,审美体验匮乏 | 第41-42页 |
(三)审美意识淡漠,人文精神缺失 | 第42-44页 |
(四)审美能力降低,创新精神贫瘠 | 第44-47页 |
三、探析:少年儿童审美素养现状之归因分析 | 第47-55页 |
(一)主观因素 | 第47-50页 |
1.趋同效应 | 第47-48页 |
2.禁果效应 | 第48-49页 |
3.审美发展的过渡 | 第49-50页 |
4.审美发展的失衡 | 第50页 |
(二)客观因素 | 第50-55页 |
1.大众审美文化的庸俗 | 第50-52页 |
2.审美课程实施的低效 | 第52-53页 |
3.教师审美素养的薄弱 | 第53-55页 |
四、建构:少年儿童审美素养的培育 | 第55-65页 |
(一)少年儿童审美素养培育的原则 | 第55-58页 |
1.启发性原则 | 第55-56页 |
2.循序渐进性原则 | 第56页 |
3.时代性原则 | 第56-57页 |
4.体验性原则 | 第57-58页 |
(二)少年儿童审美素养培育的策略 | 第58-65页 |
1.加强学校审美活动,丰富少年儿童的审美体验 | 第58-59页 |
2.重视学校审美教育,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 | 第59-60页 |
3.营造隐性审美文化,唤醒少年儿童的审美兴趣 | 第60-62页 |
4.培养正确审美观点,构筑良性的审美系统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