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8页 |
1. 导论 | 第18-34页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8-20页 |
·选题背景 | 第18-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6页 |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6页 |
·研究思路与结构体系 | 第26-34页 |
·研究思路 | 第26-28页 |
·结构体系 | 第28-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30-34页 |
2. 研究综述与理论来源 | 第34-53页 |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综述 | 第34-43页 |
·流通——制造关系的微观分析 | 第34-37页 |
·流通——制造关系的宏观分析 | 第37-41页 |
·几点评述 | 第41-43页 |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3-53页 |
·分工理论 | 第43-44页 |
·产业融合理论 | 第44-47页 |
·产业链整合理论 | 第47-49页 |
·创新理论 | 第49-50页 |
·产业关联理论 | 第50-53页 |
3.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分析框架 | 第53-88页 |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本质认识:关联的生产性与制度性 | 第53-61页 |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生产性关联 | 第53-57页 |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制度性关联 | 第57-61页 |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原动力 | 第61-74页 |
·根本因素:企业自利性动机 | 第61-62页 |
·诱发因素:消费需求的增长及多样化 | 第62-65页 |
·实施因素:产业基础与外部条件 | 第65-74页 |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过程:三个层次 | 第74-88页 |
·经济服务化及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 | 第74-76页 |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三个层次 | 第76-80页 |
·基于分工的整合性命题 | 第80-88页 |
4.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间分工协作:互动分析之一 | 第88-106页 |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基于分工的产业间协作互动特征 | 第88-91页 |
·流通功能的深化:从媒介交换到综合服务 | 第88-90页 |
·生产性关联:从独立可分到相互交换 | 第90-91页 |
·制度性关联:从短期契约到长期契约 | 第91页 |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间分工协作的动因 | 第91-94页 |
·流通服务企业具有服务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和服务资源、功能上的竞争优势,吸引制造企业实施外部化战略 | 第92-93页 |
·技术变化带来生产复杂性增加、不确定性加剧,促使制造企业实施外部化战略 | 第93-94页 |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间分工协作的价值创造机理 | 第94-104页 |
·简单分工协作的专业化利益 | 第95-97页 |
·专业化外包的分工利益 | 第97-104页 |
·案例分析:冠生园集团的物流外包 | 第104-106页 |
5.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间延伸融合:互动分析之二 | 第106-128页 |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延伸融合下的互动特征 | 第106-112页 |
·生产性关联:低可分性与强依赖性 | 第106-107页 |
·制度性关联:产权联结与契约联结 | 第107-112页 |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间延伸融合的动因 | 第112-116页 |
·技术创新及其溢出效应是产业间延伸融合的基础 | 第112-113页 |
·流通商与制造商各自对市场势力的攫取诱发产业间延伸融合 | 第113-116页 |
·政府管制的改革与放松为产业融合提供了条件 | 第116页 |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间延伸融合的价值创造 | 第116-125页 |
·基于产权联结的价值创造机理 | 第116-118页 |
·基于契约联结的价值创造机理 | 第118-125页 |
·案例分析:国美进军制造业与宝洁&沃尔玛的战略联盟 | 第125-128页 |
6.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理念导入型互动融合:互动分析之三 | 第128-148页 |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理念导入型互动融合的特征 | 第128-135页 |
·本质特征:服务主导的基本逻辑 | 第129-131页 |
·衍生特征:价值网络与价值共创 | 第131-132页 |
·两种具体形式:服务型制造和制造型流通 | 第132-135页 |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理念导入型互动融合的动因 | 第135-136页 |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基于理念融合的价值创造机理 | 第136-144页 |
·流通与制造企业通过跨组织的流程管理与再造,完成基于制造的服务和为了服务的制造 | 第136-138页 |
·包含了消费者自主需求的产品(服务)提供模式是价值创造的重要路径 | 第138-139页 |
·知识动态能力是服务型制造价值创造的源泉 | 第139-144页 |
·案例分析:海尔的流程再造与虚实网络结合的创新经营模式 | 第144-148页 |
7.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实证研究:以中国为例 | 第148-187页 |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依赖关系的初步判定:2000-2007 | 第148-152页 |
·全国样本分析 | 第149-150页 |
·地区次级样本 | 第150-152页 |
·我国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投入产出分析 | 第152-177页 |
·产业关联指标的选取 | 第152-154页 |
·数据与变量说明 | 第154-156页 |
·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整体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分析结果 | 第156-158页 |
·流通服务业各行业与制造业各行业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分析结果 | 第158-177页 |
·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路径分析 | 第177-185页 |
·流通服务业影响制造业效率的理论分析 | 第177-180页 |
·流通服务业影响制造业效率的实证分析 | 第180-185页 |
·本章小结 | 第185-187页 |
8. 我国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障碍因素及化解对策 | 第187-201页 |
·我国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障碍分析 | 第187-194页 |
·思想认识上的不足 | 第187页 |
·流通服务业自身发展水平不高,削弱了与制造业互动的能力 | 第187-190页 |
·制造业低水平发展影响本土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与制造业全面升级 | 第190-192页 |
·制度环境不完善阻碍了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 | 第192-194页 |
·促进我国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的对策 | 第194-201页 |
·推进各方形成产业互动融合的共识 | 第194页 |
·创造有利于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制度环境 | 第194-196页 |
·通过加快流通服务业建设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 第196-201页 |
参考文献 | 第201-214页 |
后记 | 第214-215页 |
致谢 | 第215-216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