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21页 |
1. 绪论 | 第21-52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21-24页 |
·研究背景 | 第21-22页 |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研究目的和相关概念 | 第24-33页 |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概念界定 | 第25-33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33-42页 |
·竞争力评价尺度选择研究述评 | 第33-34页 |
·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 第34-41页 |
·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评述 | 第41页 |
·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赋权评述 | 第41-42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42-46页 |
·研究思路 | 第42-44页 |
·研究方法 | 第44-46页 |
·研究创新与研究局限 | 第46-50页 |
·研究创新 | 第46-48页 |
·研究局限 | 第48-50页 |
·研究展望 | 第50-52页 |
2. 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分析 | 第52-85页 |
·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基础 | 第52-62页 |
·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直接效应 | 第52-57页 |
·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间接效应 | 第57-62页 |
·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 第62-85页 |
·流通对消费贡献的实证分析 | 第62-72页 |
·流通对就业贡献的实证分析 | 第72-74页 |
·流通对GDP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 第74-77页 |
·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总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77-85页 |
3. 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第85-134页 |
·竞争力的含义 | 第85-90页 |
·竞争力的层次 | 第90页 |
·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90-108页 |
·国家竞争力来源理论 | 第91-95页 |
·区域竞争力来源理论 | 第95-99页 |
·产业竞争力来源理论 | 第99-105页 |
·企业竞争力来源理论 | 第105-108页 |
·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模型 | 第108-117页 |
·国家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模型 | 第108-114页 |
·区域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模型 | 第114-115页 |
·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模型 | 第115-117页 |
·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原理 | 第117-134页 |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 第117-120页 |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 第120-122页 |
·聚类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 第122-126页 |
·熵值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 第126-129页 |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 第129-134页 |
4. 省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 第134-161页 |
·产业竞争力理论 | 第134-138页 |
·产业竞争力的含义 | 第134-135页 |
·产业竞争力的内容 | 第135-136页 |
·国家竞争力、地区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 | 第136-138页 |
·省域经济竞争力理论 | 第138-144页 |
·省域经济竞争力的含义 | 第138-140页 |
·省域经济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 第140-142页 |
·省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的理论依据 | 第142-144页 |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理论 | 第144-161页 |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含义 | 第144-146页 |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第146-161页 |
5.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选择与体系构建 | 第161-185页 |
·评价指标的类型及指标类型选择 | 第161-163页 |
·评价指标的选择及说明 | 第163-182页 |
·基础竞争力指标 | 第163-167页 |
·效率竞争力指标 | 第167-172页 |
·密度竞争力指标 | 第172-174页 |
·结构竞争力指标 | 第174-178页 |
·创新竞争力指标 | 第178-180页 |
·发展竞争力指标 | 第180-182页 |
·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82-185页 |
6. 东西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比较与综合评价 | 第185-249页 |
·主要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185-189页 |
·聚类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的异同 | 第185-186页 |
·熵值法与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的异同 | 第186-187页 |
·层次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的异同 | 第187页 |
·小结 | 第187-189页 |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东西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 第189-218页 |
·流通基础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因子分析法) | 第189-194页 |
·流通效率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因子分析法) | 第194-201页 |
·流通密度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因子分析法) | 第201-207页 |
·流通结构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因子分析法) | 第207-211页 |
·流通创新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因子分析法) | 第211-213页 |
·流通发展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因子分析法) | 第213-217页 |
·东西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综合比较(因子分析法) | 第217-218页 |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东西部省区流通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 第218-228页 |
·流通基础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 | 第218-221页 |
·流通效率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 | 第221-223页 |
·流通密度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 | 第223-225页 |
·流通结构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 | 第225-228页 |
·流通创新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 | 第228页 |
·流通发展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 | 第228页 |
·东西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综合比较(主成分分析法) | 第228页 |
·基于熵值法的东西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 第228-231页 |
·东西部省区流通总竞争力评价方法结果比较与选择 | 第231-232页 |
·东西部省区流通总竞争力比较研究 | 第232-249页 |
·东西部省区流通总竞争力差异的显著性分析 | 第232-233页 |
·东西部省区流通总竞争力差异分析 | 第233-244页 |
·东西部地区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和经济综合竞争力关系 | 第244-249页 |
7. 主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249-267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249-251页 |
·提升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 第251-254页 |
·稳强增强 | 第251页 |
·培优扩优 | 第251-252页 |
·补弱减弱 | 第252-253页 |
·突破瓶颈 | 第253-254页 |
·提升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具体建议 | 第254-267页 |
·推动流通创新 | 第254-256页 |
·优化流通结构 | 第256-258页 |
·明确流通产业定位 | 第258-259页 |
·西部地区应当注重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 第259-260页 |
·充分发挥政府在流通产业发展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 第260-265页 |
·注重协调经济综合竞争力和流通总竞争力二者发展关系 | 第265-267页 |
参考文献 | 第267-277页 |
附录 | 第277-283页 |
后记 | 第283-285页 |
致谢 | 第285-287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287-2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