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1.2.1 SAR图像相干斑抑制 | 第9页 |
| 1.2.2 SAR图像道路提取与全局连接 | 第9-10页 |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技术 | 第12-23页 |
| 2.1 SAR图像相干斑抑制相关理论与技术 | 第12-16页 |
| 2.1.1 SAR图像相干斑形成机理和数学模型 | 第12-13页 |
| 2.1.2 Contourlet阈值滤波 | 第13-16页 |
| 2.1.3 Gamma Map相干斑抑制算法 | 第16页 |
| 2.2 道路提取相关理论与技术 | 第16-20页 |
| 2.2.1 高分辨率SAR图像城市地物散射特性 | 第17-18页 |
| 2.2.2 多特征融合道路提取算法 | 第18-19页 |
| 2.2.3 模糊连接度分类算法 | 第19-20页 |
| 2.3 道路全局连接相关理论与技术 | 第20-22页 |
| 2.3.1 粒子滤波算法 | 第20-21页 |
| 2.3.2 遗传算法 | 第21-2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SAR图像相干斑抑制 | 第23-32页 |
| 3.1 基于Contourlet变换的贝叶斯阙值滤波算法 | 第23-24页 |
| 3.1.1 贝叶斯阈值的估计 | 第23页 |
| 3.1.2 Contourlet贝叶斯阈值滤波算法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3-24页 |
| 3.2 基于Contourlet变换的局部自适应阈值滤波算法 | 第24-27页 |
| 3.2.1 局部自适应贝叶斯阈值的设计 | 第25-26页 |
| 3.2.2 基于Contourlet变换的局部自适应贝叶斯阈值滤波算法的描述 | 第26-27页 |
| 3.3 基于Contourlet变换的局部自适应阈值滤波算法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高分辨率SAR图像城市道路提取 | 第32-42页 |
| 4.1 多特征融合及模糊连接度道路提取算法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 4.1.1 多特征融合道路提取算法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 4.1.2 基于模糊连接度分类的道路提取算法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页 |
| 4.2 基于模糊连接度的多特征融合道路提取算法 | 第34-38页 |
| 4.2.1 自动获取种子点的模糊连接度算法的设计 | 第35-36页 |
| 4.2.2 基于模糊连接度的多特征融合道路提取算法的设计 | 第36-37页 |
| 4.2.3 基于模糊连接度的多特征融合道路提取算法的描述 | 第37-38页 |
| 4.3 基于模糊连接度的多特征融合道路提取算法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 4.3.1 实验流程与结果 | 第38-39页 |
| 4.3.2 道路提取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高分辨率SAR图像城市道路的全局连接 | 第42-51页 |
| 5.1 道路线基元提取 | 第42-45页 |
| 5.1.1 粒子滤波追踪道路的模型 | 第42页 |
| 5.1.2 基于粒子滤波的道路线基元提取算法的设计 | 第42-45页 |
| 5.2 全局连接算法描述 | 第45-48页 |
| 5.2.1 基于遗传算法的直线基元连接 | 第45-47页 |
| 5.2.2 一种启发式曲线道路全局连接算法 | 第47-48页 |
| 5.3 道路全局连接算法的描述 | 第48-49页 |
| 5.4 道路全局连接算法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0页 |
| 5.4.1 实验流程与结果 | 第49-50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六章 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51-61页 |
| 6.1 原型系统设计 | 第51-53页 |
| 6.2 原型系统实现 | 第53-56页 |
| 6.2.1 系统开发环境 | 第53页 |
| 6.2.2 功能及操作界面 | 第53-56页 |
| 6.3 系统测试 | 第56-60页 |
| 6.3.1 各个模块单元测试 | 第56-58页 |
| 6.3.2 系统集成测试 | 第58-60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 7.1 总结 | 第61页 |
| 7.2 展望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