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一、引言 | 第8-10页 |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二、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第10-18页 |
(一) 数学元认知理论 | 第10-12页 |
1. 元认知 | 第10页 |
2. 数学元认知 | 第10-11页 |
3. 关于高中生数学元认知特点的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二) 数学理解性教学理论 | 第12-16页 |
1. 数学理解的界定 | 第12-13页 |
2. 数学理解的层次 | 第13-14页 |
3. 数学理解性教学的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三) 基于元认知的数学理解性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 元认知与数学学理解关系的研究 | 第16-17页 |
2. 基于元认知的数学理解性教学的研究 | 第17-18页 |
三、基于元认知的高中数学理解性教学的理论探究 | 第18-32页 |
(一) 基于元认知的高中数学理解性教学的原则 | 第18-24页 |
1. 促进元认知生长原则 | 第19-20页 |
2. 回归性原则 | 第20-22页 |
3. 多重表征原则 | 第22-23页 |
4. 循环性原则 | 第23-24页 |
(二) 基于元认知的高中数学理解性教学的策略 | 第24-29页 |
1. 元认知提问策略 | 第25-26页 |
2. 过程性教学策略 | 第26-27页 |
3. 反思性教学策略 | 第27-28页 |
4. 加强策略性知识渗透的策略 | 第28-29页 |
(三) 基于元认知的高中数学理解性教学设计 | 第29-32页 |
1. 分析阶段 | 第30-31页 |
2. 选择决策阶段 | 第31页 |
3. 设计阶段 | 第31页 |
4. 评价修改阶段 | 第31-32页 |
四、基于元认知的高中数学理解性教学实验研究 | 第32-44页 |
(一) 实验设计 | 第32-38页 |
1. 实验目的 | 第32页 |
2. 实验假设 | 第32页 |
3. 实验对象 | 第32页 |
4. 自变量与因变量 | 第32页 |
5. 无关变量的控制 | 第32-33页 |
6. 研究方法和实验时间 | 第33页 |
7. 实验工具 | 第33页 |
8. 实验准备 | 第33-34页 |
9. 实验过程 | 第34-38页 |
(二)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1. 学生学业测试成绩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2. 学生非认知因素发展情况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三) 实验结论与反思 | 第42-44页 |
1. 实验结论 | 第42-43页 |
2. 实验反思 | 第43-44页 |
五、关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基于元认知的理解性教学的建议 | 第44-48页 |
(一) 数学教学要以学生数学理解为目的 | 第44页 |
1. 理解是学习的基础 | 第44页 |
2. 数学理解是教学的目的 | 第44页 |
(二) 提升学生数学元认知水平促进数学理解性教学效果 | 第44-46页 |
1. 重视元认知知识对学生理解过程的影响 | 第44-45页 |
2. 加强学生在数学理解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 | 第45-46页 |
3. 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外部监控作用促进学生数学理解 | 第46页 |
(三) 通过数学理解性教学,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生长 | 第46-48页 |
1. 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丰富数学元认知知识 | 第46-47页 |
2. 引导学生自我感知数学理解过程,丰富数学元认知体验 | 第47页 |
3. 完善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发展数学元认知监控能力 | 第47-48页 |
六、结语 | 第48-49页 |
注释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一 | 第53-54页 |
附录二 | 第54-59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