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阳极氧化膜表面状态与粘接性能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41页 |
1.1 前言 | 第12-13页 |
1.2 粘接理论 | 第13-15页 |
1.3 胶缝结构与破坏形式 | 第15-16页 |
1.4 铝合金粘接前处理方法 | 第16-23页 |
1.4.1 化学处理法 | 第17-20页 |
1.4.2 电化学氧化法 | 第20-23页 |
1.5 阳极氧化技术 | 第23-32页 |
1.5.1 阳极氧化膜形成机制 | 第24-26页 |
1.5.2 阳极氧化膜结构与物化性能 | 第26-30页 |
1.5.3 铝阳极氧化膜的制备与封闭处理 | 第30-32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1.6.1 氧化膜结构检测 | 第32页 |
1.6.2 粘接性能检测 | 第32页 |
1.6.3 氧化膜耐腐蚀性测试 | 第32-33页 |
1.6.4 近代材料研究方法 | 第33页 |
1.7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1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41-52页 |
2.1 前言 | 第4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1-51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2.2.2 阳极氧化膜制备及装置 | 第42-43页 |
2.2.3 氧化膜结构参数的测量 | 第43-46页 |
2.2.4 氧化膜耐腐蚀性能测试 | 第46-47页 |
2.2.5 氧化膜形貌观察与组成检测 | 第47页 |
2.2.6 粘接接头力学性能测试 | 第47-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第三章 铝合金表面宏观粗糙度对粘接的影响 | 第52-64页 |
3.1 前言 | 第5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61页 |
3.3.1 表面形貌 | 第53-55页 |
3.3.2 润湿能力 | 第55-57页 |
3.3.3 粘接接头初始力学性能 | 第57-58页 |
3.3.4 楔子实验 | 第58-61页 |
本章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第四章 铝合金不同酸蚀活化工艺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 第64-76页 |
4.1 前言 | 第6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3页 |
4.3.1 形貌特征 | 第65-68页 |
4.3.2 接头初始强度 | 第68-70页 |
4.3.3 楔子实验 | 第70-73页 |
4.4 本章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第五章 阳极氧化膜表面状态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 第76-100页 |
5.1 前言 | 第76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6-7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7-97页 |
5.3.1 膜厚与拉剪强度 | 第77-79页 |
5.3.2 定电压阳极氧化行为 | 第79-80页 |
5.3.3 二次充孔阳极氧化 | 第80-82页 |
5.3.4 阳极氧化电压与氧化膜结构参数 | 第82-87页 |
5.3.5 膜结构参数与粘接强度 | 第87-90页 |
5.3.6 氧化膜结构对粘接耐久性的影响 | 第90-92页 |
5.3.7 氧化膜吸附水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 第92-97页 |
本章结论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粘接用阳极氧化膜对比研究 | 第100-119页 |
6.1 前言 | 第100-101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101页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1-117页 |
6.3.1 新工艺阳极氧化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101-103页 |
6.3.2 氧化膜结构 | 第103-109页 |
6.3.3 氧化膜结构与粘接性能 | 第109-115页 |
6.3.4 耐腐蚀性 | 第115-117页 |
本章结论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19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119-121页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121-122页 |
附录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5-126页 |
附件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