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丰裕度指标的讨论及实证检验--以山西省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2.1 自然资源与“资源诅咒” | 第14页 |
2.2 自然资源丰裕度指标的选取研究 | 第14-19页 |
2.2.1 对资源禀赋类指标的实证研究 | 第15-16页 |
2.2.2 对资源依赖类指标的实证研究 | 第16-18页 |
2.2.3 采用多指标的实证检验 | 第18-19页 |
2.3 对自然资源丰裕度指标选取的质疑 | 第19-21页 |
第3章 理论基础、相关概念及指标的选择 | 第21-32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3.1.1 经济增长理论 | 第21页 |
3.1.2 资源诅咒理论 | 第21-22页 |
3.2 概念研究 | 第22-24页 |
3.2.1 自然资源、能源资源与资源产业 | 第22-23页 |
3.2.2 资源禀赋和资源依赖 | 第23页 |
3.2.3 采矿业和能源工业 | 第23页 |
3.2.4 资源诅咒 | 第23-24页 |
3.3 度量指标的研究 | 第24-29页 |
3.3.1 资源禀赋类指标 | 第25-26页 |
3.3.2 资源依赖类指标 | 第26-29页 |
3.4 本文指标的选取 | 第29-32页 |
第4章 对山西省的初步经验观察 | 第32-42页 |
4.1 自然资源状况 | 第33-35页 |
4.2 经济与产业发展状况 | 第35-37页 |
4.3 自然资源与经济关系分析 | 第37-42页 |
第5章 对山西的实证检验 | 第42-52页 |
5.1 模型设定与变量的选择 | 第42-45页 |
5.1.1 模型的选择与构建 | 第42-43页 |
5.1.2 变量的选择以及数据说明 | 第43-45页 |
5.2 模型的计量检验 | 第45-52页 |
5.2.1 单位根检验 | 第45-47页 |
5.2.2 多变量协整检验 | 第47-48页 |
5.2.3 回归分析 | 第48-52页 |
第6章 结论及启示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