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毛竹AP2/ERF基因家族分析及DREB类转录因子表达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6页
        1.2.1 转录因子简介第16页
        1.2.2 植物转录因子的结构第16-18页
        1.2.3 植物转录因子的分类及其调控第18-20页
        1.2.4 AP2/ERF转录因子第20-26页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6页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第26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26页
    1.4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第26-27页
    1.5 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二章 毛竹AP2/ERF家族转录因子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8-45页
    2.1 分析方法第28-30页
        2.1.1 毛竹AP2/ERF转录因子鉴定第28页
        2.1.2 毛竹AP2/ERF转录因子家族基因进化关系、基序和结构分析第28-29页
        2.1.3 水稻和毛竹AP2/ERF家族基因的进化模式和分离时间分析第29页
        2.1.4 毛竹DREB亚家族基因潜在启动子区域分析第29-30页
    2.2 结果第30-41页
        2.2.1 毛竹AP2/ERF转录因子的鉴定第30页
        2.2.2 毛竹AP2/ERF转录因子家族基因进化关系分析第30-31页
        2.2.3 毛竹AP2/ERF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分析第31-34页
        2.2.4 毛竹AP2/ERF家族各Group的鉴定第34-36页
        2.2.5 毛竹AP2/ERF转录因子家族基因进化模式及分离时间分析第36-40页
        2.2.6 毛竹DREB亚家族基因潜在启动子区域分析第40-41页
    2.3 讨论第41-44页
    2.4 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毛竹DREB亚家族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45-5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5-46页
        3.1.1 植物材料第45页
        3.1.2 TRIZOL法提取总RNA及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45页
        3.1.3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第45-46页
    3.2 结果第46-47页
    3.3 讨论第47-49页
    3.4 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毛竹PEDREB2A和PEDREB1A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第50-7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0-54页
        4.1.1 植物材料第50页
        4.1.2 目的基因克隆及转化第50-51页
        4.1.3 目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1页
        4.1.4 目的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检测第51-52页
        4.1.5 目的基因胁迫响应表达模式分析第52页
        4.1.6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2页
        4.1.7 转基因植株转化第52页
        4.1.8 转基因植株筛选第52-53页
        4.1.9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检测第53页
        4.1.10 T3代转基因拟南芥纯合体植株筛选第53页
        4.1.11 模拟干旱胁迫筛选抗旱转基因拟南芥株系第53页
        4.1.12 盐胁迫筛选抗盐转基因拟南芥株系第53-54页
        4.1.13 低温胁迫筛选抗寒转基因拟南芥株系第54页
    4.2 结果第54-72页
        4.2.1 目的基因的克隆第54-55页
        4.2.2 目的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5-65页
        4.2.3 目的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检测第65-66页
        4.2.4 干旱处理下PeDREB2A和PeDREB1A基因表达的变化第66页
        4.2.5 低温处理下PeDREB2A和PeDREB1A基因表达的变化第66-68页
        4.2.6 盐处理下PeDREB2A和PeDREB1A基因表达的变化第68-69页
        4.2.7 PeDREB2A和PeDREB1A过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9-71页
        4.2.8 转基因拟南芥纯合体株系的筛选第71-72页
        4.2.9 转基因拟南芥胁迫响应功能验证第72页
    4.3 讨论第72-77页
    4.4 小结第77-78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5.1 结论第78-79页
    5.2 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97页
附录第97-119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毛竹miR164b及其靶基因PeNAC1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下一篇:论俄汉互译中的逻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