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国内外既有建筑加层技术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1.1 对既有建筑加层的实践及加层方法 | 第10-12页 |
1.1.2 对既有建筑结构进行加层改造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1.1.3 既有建筑加层改造的优势 | 第13页 |
1.1.4 国内外既有建筑加层改造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 第15-17页 |
1.2.1 课题研究的主要背景 | 第15-16页 |
1.2.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有限元分析理论和结构抗震分析办法 | 第17-23页 |
2.1 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17-19页 |
2.2 结构抗震分析方法 | 第19-21页 |
2.2.1 底部剪力法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反应谱法相关理论 | 第20页 |
2.2.3 时程分析法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动力时程分析模型和计算参数选择 | 第23-31页 |
3.1 选用动力弹塑性分析的必要性 | 第23页 |
3.2 时程分析方法的结构模型选择 | 第23-25页 |
3.3 阻尼理论和阻尼的选择 | 第25-27页 |
3.3.1 粘滞阻尼理论 | 第25-26页 |
3.3.2 瑞雷阻尼理论 | 第26-27页 |
3.4 地震波的选取和调整 | 第27-29页 |
3.4.1 地震波的选取原则及本文地震波选取情况 | 第27-28页 |
3.4.2 地震波的调整 | 第28-29页 |
3.5 时程分析数值计算方法选择 | 第29-3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三维模型建立和结构模态分析 | 第31-46页 |
4.1 运用 SAP2000 建立有限元三维模型 | 第31-34页 |
4.1.1 工程概况 | 第31-32页 |
4.1.2 模型建立 | 第32-34页 |
4.2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第34-36页 |
4.2.1 模态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 第34-35页 |
4.2.2 分析结果查看 | 第35-36页 |
4.3 混凝土结构模态分析 | 第36-38页 |
4.4 加层大跨钢结构模态分析 | 第38-41页 |
4.5 加层后整体结构模态分析 | 第41-43页 |
4.6 结论分析 | 第43-45页 |
4.6.1 与原结构模态分析对比 | 第43-44页 |
4.6.2 钢结构模态分析对比 | 第44-4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加层前后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46-65页 |
5.1 混凝土结构加层前后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分析 | 第46-58页 |
5.1.1 最大平动位移分析 | 第46-52页 |
5.1.2 加层前后层间位移角对比分析 | 第52-55页 |
5.1.3 加层前后混凝土结构层间总剪力对比分析 | 第55-58页 |
5.2 加层前后钢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58-64页 |
5.2.1 顶点最大平动位移分析 | 第58-63页 |
5.2.2 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63页 |
5.2.3 最大层间总剪力分析 | 第63-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加层前后混凝土结构破坏机制分析 | 第65-79页 |
6.1 弹塑性分析中的塑性铰基本理论 | 第65-66页 |
6.2 框架塑性铰指定 | 第66-68页 |
6.3 加层前后混凝土结构破坏机制分析 | 第68-78页 |
6.3.1 兰州波作用加层混凝土前后破坏机制分析 | 第68-72页 |
6.3.2 唐山波作用下加层前后混凝土结构破坏机制分析 | 第72-7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