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2.1 对品牌价值概念的综述 | 第9-10页 |
1.2.2 对品牌价值评估模型方面的评述 | 第10-12页 |
1.2.3 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的建议和意义 | 第12-1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品牌价值的相关界定 | 第16-22页 |
2.1 品牌的概念 | 第16页 |
2.2 品牌价值概念 | 第16-17页 |
2.3 品牌价值的由来 | 第17-18页 |
2.4 品牌价值的构成要素 | 第18页 |
2.5 品牌价值的确认 | 第18-19页 |
2.6 品牌价值与无形资产的关系 | 第19-20页 |
2.7 品牌计入无形资产的设想 | 第20-22页 |
3. 品牌价值评估方法的理论基础及方法介绍 | 第22-29页 |
3.1 品牌价值评估方法综述 | 第22-25页 |
3.1.1 基于财务要素的方法 | 第22-23页 |
3.1.2 基于市场要素的方法 | 第23-24页 |
3.1.3 基于消费者要素的方法 | 第24-25页 |
3.2 国内外主流的评估方法 | 第25-29页 |
3.2.1 Interbrand模型 | 第25-26页 |
3.2.2 Finanical Word模型评估法 | 第26页 |
3.2.3 品牌资产趋热(EquiTrand)模型 | 第26-27页 |
3.2.4 品牌资产十要素模型 | 第27页 |
3.2.5 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评估法 | 第27-29页 |
4. INTERBRAND模型的调整 | 第29-42页 |
4.1 INTERBRAND模型概述 | 第29页 |
4.2 评估的思路 | 第29-31页 |
4.2.1 确定品牌的未来收益 | 第29-30页 |
4.2.2 品牌强度和品牌乘数 | 第30-31页 |
4.3 模型的调整 | 第31-33页 |
4.3.1 品牌作用指数 | 第31-32页 |
4.3.2 品牌收益 | 第32页 |
4.3.3 模型数据运用 | 第32-33页 |
4.4 模型调整后的应用 | 第33-42页 |
4.4.1 行业和品牌的选择 | 第33页 |
4.4.2 基本思路 | 第33-34页 |
4.4.3 美的品牌作用指数的确定 | 第34-36页 |
4.4.4 品牌强度的确定 | 第36-39页 |
4.4.5 美的品牌收益的确定 | 第39-40页 |
4.4.6 美的品牌评估结果和分析 | 第40-42页 |
5. 品牌价值的现状及未来 | 第42-5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2-44页 |
5.1.1 对财务方面的意义 | 第42-43页 |
5.1.2 对会计方面的意义 | 第43-44页 |
5.2 国内外对品牌价值的处理 | 第44-46页 |
5.3 相关建议 | 第46-47页 |
5.4 品牌价值在财务报表及其附注中进行披露 | 第47-48页 |
5.5 文章总结 | 第48页 |
5.6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48-49页 |
5.7 文章的局限性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