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小麦秸秆纤维素高分子改性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摘要第11-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1章 纤维素的改性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第14-27页
    1.1 纤维素的结构第15页
    1.2 纤维素的改性第15-18页
        1.2.1 氧化反应第16页
        1.2.2 醚化反应第16页
        1.2.3 酯化反应第16-17页
        1.2.4 接枝共聚反应第17页
        1.2.5 阳离子交换纤维素的改性第17-18页
        1.2.6 阴离子交换纤维素的改性第18页
    1.3 重金属离子与染料废水的危害与处理第18-20页
        1.3.1 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危害与处理第18-20页
        1.3.2 染料废水的危害与处理第20页
    1.4 改性纤维素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第20-25页
        1.4.1 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处理第20-22页
        1.4.2 染料废水的处理第22-23页
        1.4.3 有机废水的处理第23页
        1.4.4 纤维素吸水材料第23-24页
        1.4.5 纤维素吸油材料第24-25页
    1.5 论文选题与研究意义第25-27页
第2章 小麦秸秆纤维素接枝丙烯酸共聚物的制备与表征第27-36页
    2.1 前言第27-29页
    2.2 实验方法第29-31页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9-30页
        2.2.2 小麦秸秆纤维素接枝丙烯酸共聚物 WSC-PNAA 的制备第30-3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1-35页
        2.3.1 WSC-PNAA 的制备第31页
        2.3.2 表观形态第31-32页
        2.3.3 IR 分析第32-33页
        2.3.4 SEM 分析第33-34页
        2.3.5 WSC-PNAA 的热重分析第34-35页
        2.3.6 WSC-PNAA 的接枝机理第35页
    2.4 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WSC-PNAA 共聚物吸附铜离子性能研究第36-49页
    3.1 前言第36-38页
    3.2 实验方法第38-39页
        3.2.1 仪器与试剂第38页
        3.2.2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8页
        3.2.3 溶液配制第38-39页
        3.2.4 吸附实验方法第3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9-48页
        3.3.1 不同吸附剂对 Cu(II)的吸附性能第40页
        3.3.2 初始浓度对 Cu~(2+)去除率的影响第40-41页
        3.3.3 吸附剂用量对 Cu~(2+)去除率的影响第41页
        3.3.4 溶液 pH 对 Cu~(2+)去除率的影响第41-42页
        3.3.5 温度对 Cu~(2+)去除率的影响第42-43页
        3.3.6 吸附时间对 Cu~(2+)去除率的影响第43-44页
        3.3.7 等温吸附特性第44-46页
        3.3.8 吸附动力学特性第46-47页
        3.3.9 WSC-PNAA 对 Cu~(2+)吸附机理第47-48页
    3.4 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WSC-PNAA 接枝共聚物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研究第49-59页
    4.1 前言第49-50页
    4.2 实验方法第50-51页
        4.2.1 仪器与试剂第50页
        4.2.2 吸附实验方法第50-5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1-58页
        4.3.1 不同吸附剂对 MB 的吸附性能第51-52页
        4.3.2 初始浓度对 MB 脱色率的影响第52页
        4.3.3 吸附时间对 MB 脱色率的影响第52-53页
        4.3.4 吸附剂用量对 MB 脱色率的影响第53-54页
        4.3.5 溶液 pH 对 MB 脱色率的影响第54页
        4.3.6 温度对 MB 脱色率的影响第54-55页
        4.3.7 等温吸附特性第55-57页
        4.3.8 吸附动力学特性第57-58页
    4.4 小结第58-59页
第5章 小麦秸秆纤维素接枝烯丙基氯化铵共聚物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第59-83页
    5.1 前言第59-62页
    5.2 实验部分第62-64页
        5.2.1 试剂与仪器第62页
        5.2.2 小麦秸秆纤维素接枝烯丙基氯化铵共聚物的制备第62-63页
        5.2.3 孔雀石绿标准曲线的绘制第63页
        5.2.4 吸附实验方法第63-6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4-82页
        5.3.1 WSC-PAMD 聚合物的制备与表征第64-67页
            5.3.1.1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64-65页
            5.3.1.2 表观形态第65-66页
            5.3.1.3 WSC-PAMD 的 IR第66页
            5.3.1.4 WSC-PAMD 的 SEM第66-67页
        5.3.2 WSC-PAMD 对不同物质的吸附性能第67-68页
        5.3.3 WSC-PAMD 聚合物对 BF 的吸附性能第68-75页
            5.3.3.1 不同吸附剂对 BF 的吸附性能第68页
            5.3.3.2 初始浓度对 BF 脱色率的影响第68-69页
            5.3.3.3 吸附剂用量对 BF 脱色率的影响第69页
            5.3.3.4 时间对吸附 BF 的影响第69-70页
            5.3.3.5 温度对 BF 脱色率的影响第70-71页
            5.3.3.6 溶液 pH 对 BF 脱色率的影响第71-72页
            5.3.3.7 等温吸附特性第72-73页
            5.3.3.8 吸附动力学特性第73-75页
        5.3.4 WSC-PAMD 对 MG 的吸附性能第75-82页
            5.3.4.1 不同吸附剂对 MG 的吸附性能第75页
            5.3.4.2 初始浓度对 MG 脱色率的影响第75页
            5.3.4.3 吸附剂用量对 MG 脱色率的影响第75-76页
            5.3.4.4 吸附时间对 MG 脱色率的影响第76-77页
            5.3.4.5 pH 对吸附 MG 的影响第77页
            5.3.4.6 温度对吸附 MG 的影响第77-78页
            5.3.4.7 吸附等温特性第78-80页
            5.3.4.8 吸附动力学特性第80-81页
            5.3.4.9 WSC-PAMD 吸附 MG 的机理推测第81-82页
    5.4 本章小结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96-98页
致谢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Interbrand模型的品牌价值研究
下一篇:南昌县供电公司非居民用电类型变更管理系统研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