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2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7页 |
(一) 证券评级飞速发展 | 第11-13页 |
(二) 评级机构在发展中滥用权利 | 第13-14页 |
(三) 证券信用评级滥用权利的成因——监管的滞后 | 第14-16页 |
(四) 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三、论文研究框架及写法 | 第20-22页 |
(一) 本文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二) 本文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一章 证券评级监管模式的相关问题界定 | 第22-27页 |
一、对证券评级监管模式的界定 | 第22-24页 |
(一) 证券信用评级 | 第22-23页 |
(二) 监管模式 | 第23页 |
(三) 证券评级监管模式 | 第23-24页 |
二、证券评级监管模式研究之必要性 | 第24-27页 |
(一) 证券评级监管必要性 | 第24-25页 |
(二) 证券评级监管模式研究之必要性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我国证券信用评级监管的现状与问题 | 第27-33页 |
一、我国证券信用评级发展现状 | 第27页 |
二、我国证券信用评级监管现状 | 第27-31页 |
(一) 监管现状 | 第27-28页 |
(二) 我国证券信用评级立法现状 | 第28-31页 |
三、我国证券信用评级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一) 缺乏稳定、统一的行业认可主体 | 第31页 |
(二) 责任制度不完善 | 第31-32页 |
(三) 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 | 第32页 |
(四) 信息披露规定不完善 | 第32页 |
(五) 缺乏自律性监管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其他主要国家和组织评级监管模式 | 第33-46页 |
一、美国证券信用评级监管模式 | 第33-39页 |
(一) SEC 监管:监管缺失到有限监管 | 第33-36页 |
(二) 其他部门监管:对法律的执行 | 第36-38页 |
(三) 对美国评级监管模式的评述 | 第38-39页 |
二、欧洲国家和欧盟评级监管模式 | 第39-42页 |
(一) 欧洲国家的评级监管:中央银行主导模式 | 第39-40页 |
(二) 欧盟评级监管模式:泛欧层面的统一监管 | 第40-41页 |
(三) 欧洲国家和欧盟评级监管评述 | 第41-42页 |
三、发展中国家证券评级监管模式 | 第42-43页 |
四、日本的证券评级监管模式 | 第43-44页 |
五、巴塞尔委员会 | 第44页 |
六、国际证券会组织(IOSCO) | 第44-46页 |
第四章 评级监管模式需要考量的必要因素 | 第46-65页 |
一、评级机构的性质认定——独立、公正的中介机构 | 第46-52页 |
二、评级业的发展——兼论评级业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关系 | 第52-55页 |
三、金融监管文化与理念 | 第55-57页 |
(一) 美国的监管文化 | 第55-56页 |
(二) 英国的监管文化 | 第56-57页 |
四、2008 金融危机和2009 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启示 | 第57-59页 |
五、增强评级机构在世界中的竞争力 | 第59-65页 |
第五章 我国证券评级监管模式及完善路径 | 第65-75页 |
一、我国的证券评级监管模式 | 第65-73页 |
(一) 集中监管 | 第65-68页 |
(二) 与自律监管的互动:一种辅助的监管方式 | 第68页 |
(三) 准入监管与竞争政策 | 第68-70页 |
(四) 全面监管与原则监管 | 第70-71页 |
(五) 监管者的附带职责:培育 | 第71-73页 |
二、我国证券评级监管模式的具体完善路径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