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3-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5页 |
1.1 植物启动子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 第15-27页 |
1.1.1 真核生物启动子结构 | 第15-18页 |
1.1.2 启动子类型 | 第18-24页 |
1.1.2.1 组成型启动子 | 第20-21页 |
1.1.2.2 组织特异性启动子 | 第21-23页 |
1.1.2.3 诱导型启动子 | 第23-24页 |
1.1.3 启动子克隆方法 | 第24-25页 |
1.1.4 启动子序列分析 | 第25-26页 |
1.1.5 启动子活性测定的方法步骤 | 第26-27页 |
1.1.5.1 组织化学染色法 | 第26-27页 |
1.1.5.2 Southern 杂交、 Western 杂交、酶联免疫法 | 第27页 |
1.2 锌指型转录因子在植物抗逆中的研究 | 第27-33页 |
1.2.1 植物 C2H2型锌指蛋白的结构分析 | 第28-31页 |
1.2.1.1 DNA 结合域 | 第28-30页 |
1.2.1.2 转录调控结构域 | 第30-31页 |
1.2.2 C2H2型锌指蛋白参与生物和非生物逆境响应 | 第31-32页 |
1.2.3 转基因植物过表达 C2H2型转录因子后的抗逆性 | 第32-33页 |
1.2.4 C2H2型转录因子在植物胁迫应答网络中的作用 | 第33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3-35页 |
第2章 ZmCKS2 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 第35-77页 |
2.1 材料 | 第35-41页 |
2.1.1 植物材料、菌株及载体 | 第35-36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2.1.3 主要设备 | 第36-37页 |
2.1.4 试剂配制 | 第37-4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1-59页 |
2.2.1 ZmCKS2 基因启动子(PZmCKS2)的克隆 | 第41-45页 |
2.2.1.1 CTAB 法提取植物 DNA | 第41页 |
2.2.1.2 引物设计 | 第41-42页 |
2.2.1.3 PCR 扩增目的片段 | 第42页 |
2.2.1.4 DNA 片段的纯化与回收 | 第42页 |
2.2.1.5 目的片段与 T 载体的连接 | 第42-43页 |
2.2.1.6 热击感受态 DH5α细胞的制备 | 第43-44页 |
2.2.1.7 重组质粒向大肠杆菌中的转化 | 第44页 |
2.2.1.8 重组质粒单菌落的快速鉴定 | 第44页 |
2.2.1.9 重组质粒的提取和酶切鉴定 | 第44-45页 |
2.2.1.10 序列测定 | 第45页 |
2.2.2 启动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5页 |
2.2.3 植物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5-47页 |
2.2.3.1 植物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 | 第45-46页 |
2.2.3.2 重组质粒 PZmCKS2:pMD18-T 和载体 pCAMBIA1301 酶切 | 第46页 |
2.2.3.3 目的片段与表达载体的连接 | 第46页 |
2.2.3.4 农杆菌感受态 EHA105 的制备和转化 | 第46-47页 |
2.2.4 农杆菌介导的 GUS 基因在玉米种子中的瞬时表达 | 第47-48页 |
2.2.4.1 玉米种子的提前处理 | 第47页 |
2.2.4.2 农杆菌侵染发芽的玉米种子 | 第47-48页 |
2.2.4.3 GUS 组织的化学染色 | 第48页 |
2.2.5 材料的逆境胁迫处理 | 第48页 |
2.2.6 植物 RNA 的提取 | 第48-49页 |
2.2.7 单链 cDNA 的合成 | 第49页 |
2.2.8 实时定量(Real-time) PCR | 第49-50页 |
2.2.9 5′-端缺失启动子的构建 | 第50页 |
2.2.10 拟南芥侵染 | 第50-51页 |
2.2.11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筛选鉴定 | 第51页 |
2.2.12 GUS 组织染色和定量分析 | 第51-52页 |
2.2.12.1 GUS 组织染色的方法 | 第51页 |
2.2.12.2 GUS 定量分析 | 第51-52页 |
2.2.13 植物核蛋白的提取 | 第52-53页 |
2.2.14 凝胶阻滞(EMSA) | 第53-57页 |
2.2.15 ABA 应答作用元件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7-58页 |
2.2.16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叶片转化及逆境处理 | 第58-59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9-73页 |
2.3.1 ZmCKS2 启动子(PZmCKS2)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59-62页 |
2.3.2 ZmCKS2 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 | 第62-63页 |
2.3.3 ZmCKS2 启动子植物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3页 |
2.3.4 ZmCKS2 启动子活性的初步鉴定 | 第63-64页 |
2.3.5 5′-端缺失启动子的构建 | 第64-65页 |
2.3.6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与 PCR 鉴定 | 第65-66页 |
2.3.7 不同启动子片段在拟南芥中的基本表达活性分析 | 第66-67页 |
2.3.8 不同启动子片段在逆境条件下的表达活性分析 | 第67-69页 |
2.3.9 不同启动子片段在激素诱导下的表达活性分析 | 第69页 |
2.3.10 ABA 应答元件(ABREs)的功能分析 | 第69-73页 |
2.3.10.1 ABA 应答元件与玉米核蛋白的结合 | 第69-71页 |
2.3.10.2 ABA 应答元件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1-72页 |
2.3.10.3 ABA 应答元件的功能分析 | 第72-73页 |
2.4 讨论 | 第73-77页 |
第3章 ZmCBF3 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 第77-95页 |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77-80页 |
3.1.1 植物材料、菌株及载体 | 第77-78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78页 |
3.1.3 主要设备 | 第78页 |
3.1.4 试剂配制 | 第78-8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80-83页 |
3.2.1 ZmCBF3 基因启动子(PZmCBF3)的克隆 | 第80-83页 |
3.2.1.1 CTAB 法提取植物 DNA | 第80页 |
3.2.1.2 引物设计 | 第80-81页 |
3.2.1.3 PCR 扩增目的片段 | 第81页 |
3.2.1.4 重组质粒 PZmCBF3:pMD18-T 和载体 pCAMBIA1301 酶切 | 第81-82页 |
3.2.1.5 目的片段与表达载体的连接 | 第82页 |
3.2.1.6 5′-端缺失启动子的构建 | 第82-8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83-92页 |
3.3.1 ZmCBF3 启动子(PZmCBF3)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83-86页 |
3.3.2 ZmCBF3 启动子植物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6-87页 |
3.3.3 5′-端缺失启动子的构建 | 第87-88页 |
3.3.4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与 PCR 鉴定 | 第88-89页 |
3.3.5 不同启动子片段在拟南芥中的基本表达活性分析 | 第89页 |
3.3.6 不同启动子片段在逆境条件下的表达活性分析 | 第89-92页 |
3.3.7 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92页 |
3.4 讨论 | 第92-95页 |
第4章 转录因子 ZmZBED 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95-113页 |
4.1 材料 | 第95-96页 |
4.1.1 植物材料、菌株及载体 | 第95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95-96页 |
4.1.3 主要设备 | 第96页 |
4.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9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96-101页 |
4.2.1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 | 第96-97页 |
4.2.2 PCR 鉴定酵母转化子克隆 | 第97页 |
4.2.3 酵母质粒的提取 | 第97-98页 |
4.2.4 酵母单杂交 cDNA 文库的构建和质量检测 | 第98-99页 |
4.2.4.1 库容量的鉴定 | 第98页 |
4.2.4.2 重组率和插入片段长度鉴定 | 第98-99页 |
4.2.5 诱饵质粒和文库质粒的共转化 | 第99-100页 |
4.2.6 阳性酵母克隆的筛选 | 第100页 |
4.2.7 ZmZBED 基因特性在线分析 | 第100页 |
4.2.8 ZmZBED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0-101页 |
4.2.9 ZmZBED 对 PZmCKS2 启动子在烟草中瞬时表达活性的影响分析 | 第10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11页 |
4.3.1 酵母单杂诱饵载体的构建 | 第101-102页 |
4.3.2 酵母单杂 cDNA 文库的质量鉴定 | 第102页 |
4.3.2.1 酵母 cDNA 文库总克隆数 CFU 的鉴定 | 第102页 |
4.3.2.2 文库插入片段长度鉴定 | 第102页 |
4.3.3 诱饵载体和 cDNA 文库质粒的酵母转化与筛选 | 第102-104页 |
4.3.4 阳性克隆的复筛 | 第104页 |
4.3.5 阳性克隆的序列分析 | 第104-106页 |
4.3.6 ZmZBED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06-108页 |
4.3.6.1 ZmZBED 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 | 第106-107页 |
4.3.6.2 ZmZBED 亚细胞定位预测 | 第107-108页 |
4.3.6.3 ZmZBED 的信号肽分析 | 第108页 |
4.3.7 ZmZBED 同源性比对与进化树分析 | 第108-110页 |
4.3.8 ZmZBED 对 PZmCKS2 启动子在烟草中瞬时表达活性的影响分析 | 第110-111页 |
4.4 讨论 | 第111-113页 |
结论 | 第113-115页 |
论文的创新、问题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9页 |
附表:本实验所用引物汇总 | 第129-131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