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商业银行(专业银行)论文

PIC分类法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1 绪论第13-25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3-15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3-14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5-23页
        1.2.1 内部控制概念及其发展历程第15-17页
        1.2.2 国内外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研究第17-21页
        1.2.3 国内外对风险矩阵评估方法及相关应用的研究第21-22页
        1.2.4 研究文献述评第22-23页
    1.3 研究的内容、创新点与不足第23-25页
        1.3.1 研究的内容第23页
        1.3.2 研究的创新点第23-24页
        1.3.3 研究的不足第24-25页
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监管原则及国内银行实践第25-36页
    2.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内涵及运行模式第25-28页
        2.1.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内涵第25-26页
        2.1.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运行模式第26-28页
    2.2 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监管原则第28-30页
    2.3 中国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监管原则第30-32页
    2.4 国内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问题治理的实践第32-36页
        2.4.1 相关规章制度建设第32-33页
        2.4.2 传统的风险问题重要程度分类法第33-34页
        2.4.3 传统分类法的不足及本次研究的改进方向第34-36页
3 商业银行风险问题重要程度PIC分类法的理论基础第36-40页
    3.1 典型的风险矩阵评估方法第36-37页
        3.1.1 典型的风险评估矩阵第36-37页
        3.1.2 风险评估矩阵的数学模型第37页
    3.2 商业银行的风险矩阵评估方法第37-40页
        3.2.1 商业银行风险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第37-38页
        3.2.2 典型的商业银行风险评估图第38-39页
        3.2.3 商业银行风险评估公式第39-40页
4 商业银行风险问题重要程度PIC分类法的构建第40-63页
    4.1 PIC分类法的要素及其关联性第40-41页
    4.2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第41-47页
        4.2.1 我国商业银行暴露的风险问题第41-44页
        4.2.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问题的主要成因第44-47页
    4.3 PIC分类法要素等级的确定第47-49页
        4.3.1 风险重要性(PI)的等级第48-49页
        4.3.2 风险问题成因(C)的等级第49页
    4.4 PIC分类法的矩阵图第49-53页
        4.4.1 PIC分类法的二维模型第50页
        4.4.2 PIC分类法的三维模型第50-53页
    4.5 PIC分类法的数学模型及相关分析第53-61页
        4.5.1 PIC分类法的数学模型第53-54页
        4.5.2 PIC分类法的二维模型数学分析第54-56页
        4.5.3 PIC分类法的三维模型数学分析第56-61页
    4.6 PIC分类法的风险问题治理思路第61-63页
        4.6.1 非常重要的风险问题“绝对禁止”第61页
        4.6.2 比较重要的风险问题“严控严惩”第61-62页
        4.6.3 中等性的风险问题“严格管控”第62页
        4.6.4 不太重要的风险问题“控制教育”第62页
        4.6.5 轻微的风险问题“指导改进”第62-63页
5 商业银行风险问题重要程度PIC分类法的应用与建议第63-74页
    5.1 PIC分类法的应用范围第63页
    5.2 PIC分类法的应用示例——以A银行H分行为例第63-69页
        5.2.1 A银行及其H分行概况第64-65页
        5.2.2 风险问题示例第65-66页
        5.2.3 PIC分类法的应用表第66-69页
    5.3 应用PIC分类法的相关建议第69-74页
        5.3.1 重视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69-70页
        5.3.2 应用德尔菲技术确定各类标准第70-71页
        5.3.3 保持风险问题治理机制的连续性第71-73页
        5.3.4 加强风险问题分类治理的措施研究第73-74页
6 总结与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衔接的研究--以自然地理为例
下一篇: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体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