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生物传感器概述 | 第9-10页 |
1.2 压电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状况及应用 | 第10-15页 |
1.3 压电生物传感器的分析系统研究现况 | 第15-17页 |
1.4 课题构思 | 第17-18页 |
2 压电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及设计 | 第18-28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压电石英晶体微天平原理 | 第18-22页 |
2.3 压电生物传感器设计 | 第22-25页 |
2.3.1 压电生物传感器原理 | 第22页 |
2.3.2 压电传感器核酸检测 | 第22-24页 |
2.3.2.1 核酸检测原理 | 第22-23页 |
2.3.2.2 核酸检测方法 | 第23-24页 |
2.3.3 压电传感器抗原/抗体检测 | 第24-25页 |
2.3.3.1 抗原/抗体检测原理 | 第24页 |
2.3.3.2 抗原/抗体检测方法 | 第24-25页 |
2.4 压电石英晶体振荡电路设计 | 第25-27页 |
2.4.1 传统晶体管振荡电路 | 第25-26页 |
2.4.2 现代集成芯片振荡电路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压电生物传感实时分析仪的构建 | 第28-47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核心器件--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介绍 | 第28-29页 |
3.2.1 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发展 | 第28-29页 |
3.2.2 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特点 | 第29页 |
3.3 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内核程序设计 | 第29-32页 |
3.3.1 Verilog HDL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 | 第29-31页 |
3.3.2 内核程序主框图 | 第31页 |
3.3.3 内核程序仿真结果 | 第31-32页 |
3.4 压电生物传感实时分析仪硬件设计 | 第32-35页 |
3.4.1 硬件设计主框图 | 第32-33页 |
3.4.2 硬件原理图介绍 | 第33-34页 |
3.4.3 压电生物传感实时分析仪与计算机连接及通信 | 第34-35页 |
3.5 串行通信介绍 | 第35-38页 |
3.5.1 串行通信原理 | 第35-36页 |
3.5.2 串行通信方法 | 第36-38页 |
3.6 数据采集系统程序设计 | 第38-40页 |
3.6.1 数据采集程序的特点 | 第38页 |
3.6.2 采集程序流程 | 第38-39页 |
3.6.3 采集程序介绍 | 第39-40页 |
3.7 分析系统程序设计 | 第40-41页 |
3.7.1 分析程序的特点 | 第40页 |
3.7.2 分析程序主框图 | 第40-41页 |
3.8 压电生物传感实时分析仪性能实验 | 第41-45页 |
3.8.1 气相稳定性实验 | 第41页 |
3.8.2 液相稳定性实验 | 第41-42页 |
3.8.3 Sauerbrey方程验证实验 | 第42页 |
3.8.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45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压电生物传感实时分析仪核酸检测初步应用 | 第47-52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压电生物传感器数据分析数学模型 | 第47-49页 |
4.2.1 动力学模型 | 第47-48页 |
4.2.2 平衡法模型 | 第48-49页 |
4.3 压电生物传感器核酸杂交数据分析数学模型的验证 | 第49-51页 |
4.3.1 设备及材料 | 第49页 |
4.3.2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4.3.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压电生物传感实时分析仪抗原/抗体检测初步应用 | 第52-59页 |
5.1 引言 | 第52页 |
5.2 复杂溶液中压电生物传感器响应理论 | 第52-54页 |
5.3 复杂溶液中压电传感器响应理论验证 | 第54-55页 |
5.3.1 仪器与试剂 | 第54页 |
5.3.2 实验方法 | 第54页 |
5.3.3 结果与讨论 | 第54-55页 |
5.4 抗原/抗体检测初步应用 | 第55-58页 |
5.4.1 仪器与试剂 | 第55页 |
5.4.2 SPA法固定IgG实验 | 第55-56页 |
5.4.2.1 实验方法 | 第55页 |
5.4.2.2 结果与讨论 | 第55-56页 |
5.4.3 抗原/抗体结合的检测实验 | 第56-57页 |
5.4.3.1 实验方法 | 第56页 |
5.4.3.2 结果与讨论 | 第56-57页 |
5.4.4 结论 | 第57-5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9页 |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