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商品住房需求合理水平的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路线 | 第17页 |
1.3.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2.1.1 国外住房市场发展状况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2.1.2 国内住房市场发展状况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2.1.3 文献综述 | 第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1 供求均衡理论 | 第22-23页 |
2.2.2“市场失灵”理论 | 第23页 |
2.2.3“政府失灵”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住房需求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33页 |
3.1 住房需求的细分概念 | 第25-27页 |
3.1.1 住房需求 | 第25页 |
3.1.2 住房消费性需求 | 第25-26页 |
3.1.3 住房投资性需求 | 第26页 |
3.1.4 住房投机性需求 | 第26-27页 |
3.2 住房需求合理水平的内涵 | 第27-28页 |
3.2.1 住房需求合理水平的基本概念 | 第27页 |
3.2.2 住房需求合理水平的研究机理 | 第27-28页 |
3.3 住房需求的影响因素 | 第28-33页 |
3.3.1 国民收入水平 | 第28-29页 |
3.3.2 货币政策 | 第29页 |
3.3.3 住房制度 | 第29-30页 |
3.3.4 城镇化水平 | 第30页 |
3.3.5 人口结构与家庭规模 | 第30-31页 |
3.3.6 心理预期 | 第31页 |
3.3.7 住房崇拜心理 | 第31-32页 |
3.3.8 定量化的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第4章 城市分类及住房需求合理水平的城市筛选 | 第33-59页 |
4.1 城市分类 | 第33-41页 |
4.1.1 城市分类指标及数据 | 第33-35页 |
4.1.2 聚类分析 | 第35-40页 |
4.1.3 城市分类结果 | 第40-41页 |
4.2 住房需求合理水平的城市筛选指标体系 | 第41-48页 |
4.2.1 房价收入比 | 第41-43页 |
4.2.2 住房支付能力指数 | 第43-44页 |
4.2.3 市场失灵程度 | 第44-48页 |
4.2.4 房地产投资协调指数 | 第48页 |
4.3 住房需求合理水平的城市筛选过程 | 第48-59页 |
4.3.1 房价收入比计算结果 | 第48-49页 |
4.3.2 住房支付能力指数计算结果 | 第49-50页 |
4.3.3 市场失灵程度计算结果 | 第50-51页 |
4.3.4 房地产投资协调指数计算结果 | 第51-52页 |
4.3.5 基于TOPSIS法的城市筛选 | 第52-59页 |
第5章 住房需求合理水平模型的建立及实证分析 | 第59-78页 |
5.1 住房需求合理水平模型的建立 | 第59-74页 |
5.1.1 成都市住房需求合理水平模型的建立 | 第59-64页 |
5.1.2 昆山市住房需求合理水平模型的建立 | 第64-68页 |
5.1.3 句容市住房需求合理水平模型的建立 | 第68-74页 |
5.2 各类典型城市的实证分析 | 第74-78页 |
5.2.1 A类典型城市—南京市实证分析 | 第74-75页 |
5.2.2 B类典型城市—常州市实证分析 | 第75-76页 |
5.2.3 C类典型城市—扬中市实证分析 | 第76-7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8-7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