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暂态等值电路分析的必要性 | 第9页 |
1.2 小电流接地暂态等值电路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小电流接地故障暂态等值电路(1) | 第9-10页 |
1.2.2 小电流接地故障暂态等值电路(2) | 第10-11页 |
1.3 现有暂态等值电路的缺陷和不足 | 第11页 |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均匀传输线路的模型简化 | 第12-30页 |
2.1 电力传输线路的数学模型 | 第12-16页 |
2.1.1 电力线路分布参数模型 | 第12-13页 |
2.1.2 电力线路集中参数模型 | 第13-16页 |
2.2 电力线路模型特征分析 | 第16-23页 |
2.2.1 线路分布参数模型特征分析 | 第16-19页 |
2.2.2 单节Π(T)模型特征分析 | 第19-21页 |
2.2.3 单节Γ模型特征分析 | 第21-23页 |
2.3 电力线路模型简化原则 | 第23-25页 |
2.3.1 传统集中参数模型误差分析 | 第23-24页 |
2.3.2 模型修正原则 | 第24-25页 |
2.4 分布参数模型到集中参数模型的简化 | 第25-26页 |
2.5 多个Π和Γ模型并联的简化 | 第26-28页 |
2.6 多个Π或Γ模型串联的简化 | 第28-29页 |
2.7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小电流接地故障等值电路的建立 | 第30-45页 |
3.1 小电流接地故障复合网络模型 | 第30-31页 |
3.2 阻抗并联的复合网络模型 | 第31-35页 |
3.2.1 线模网络的简化方法 | 第32-34页 |
3.2.2 零模网络的简化方法 | 第34-35页 |
3.3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暂态等值电路的建立 | 第35-40页 |
3.4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暂态等值电路的建立 | 第40-43页 |
3.5 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小电流接地故障暂态等值电路的评价 | 第45-56页 |
4.1 传统模型误差分析法 | 第45-47页 |
4.1.1 时域分析法 | 第45-46页 |
4.1.2 频域分析法 | 第46-47页 |
4.2 小电流接地故障暂态等值电路评价方法 | 第47-51页 |
4.2.1 小电流接地故障暂态等值电路评价的基本原理 | 第47-48页 |
4.2.2 小电流接地故障暂态等值电路误差评价指标 | 第48-50页 |
4.2.3 小电流接地故障暂态等值电路的综合评价 | 第50-51页 |
4.3 小电流接地故障暂态等值电路评价指标的提取 | 第51-54页 |
4.3.1 Prony算法 | 第51页 |
4.3.2 传统的Prony算法 | 第51-53页 |
4.3.3 Prony算法中参数的选取 | 第53-54页 |
4.3.4 小电流接地故障信息的提取 | 第54页 |
4.4 小电流接地故障暂态等值电路简化方法的误差分析 | 第54-55页 |
4.5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仿真验证 | 第56-67页 |
5.1 仿真模型及参数 | 第56-57页 |
5.2 小电流接地故障评价方法的验证 | 第57-58页 |
5.3 小电流接地故障暂态等值电路的验证 | 第58-61页 |
5.3.1 不同过渡电阻时的故障仿真 | 第58-59页 |
5.3.2 不同故障初相角时的仿真数据 | 第59-60页 |
5.3.3 不同出线时的仿真数据 | 第60-61页 |
5.4 小电流接地故障暂态等值电路建立方法的评价 | 第61-66页 |
5.5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