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菌类(食用菌)论文--木耳(云耳、黑木耳)论文

木耳主要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黑木耳液体发酵研究进展第11-17页
    1. 木耳多糖研究概述第11页
    2. 木耳黑色素研究概述第11-13页
        2.1 木耳菌的诱变育种第12页
        2.2 木耳黑色素的生产制备第12页
        2.3 木耳黑色素的结构研究第12页
        2.4 木耳黑色素的生物活性研究第12-13页
            2.4.1 木耳黑色素抗氧化作用第12-13页
            2.4.2 木耳黑素抑菌作用第13页
    3. 促进剂的简介第13-14页
    4. 以豆奶为基质的黑木耳菌发酵第14-15页
    5. 木耳黑色素稳定性第15页
    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创新点第15-16页
    7.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第16-17页
第二章 黑木耳菌诱变育种第17-2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8-19页
        1.1 材料第18页
            1.1.1 菌株第18页
            1.1.2 试剂第18页
            1.1.3 培养基第18页
            1.1.4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18页
        1.4 实验方法第18-1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9-22页
        2.1 紫外线对木耳菌的影响第19-20页
        2.2 硫酸二乙酯对木耳菌的影响第20页
        2.3 紫外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第20-22页
    3. 讨论第22-23页
    4.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促进剂对黑木耳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影响第24-3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5-27页
        1.1 材料第25-26页
            1.1.1 实验菌种第25页
            1.1.2 实验试剂第25-26页
            1.1.3 培养基第26页
        1.2 方法第26-27页
            1.2.1 接种和培养第26页
            1.2.2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第26页
            1.2.3 木耳多糖含量测定第26-27页
            1.2.4 木耳黑色素含量的测定第2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7-35页
        2.1 脂肪酸添加对黑木耳生物量、胞外多糖、黑色素的影响第27-28页
        2.2 植物油添加对黑木耳生物量的影响第28-30页
        2.3 表面活性剂添加对生物量的影响第30-31页
        2.4 聚乙二醇对生物量的影响第31-33页
        2.5 醇对生物量及胞外多糖、黑色素的影响第33-34页
        2.6 正交分析第34-35页
    3. 讨论第35-36页
    4. 结论第36-38页
第四章 以豆奶为基质的黑木耳菌发酵第38-5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9-42页
        1.1 材料第39-40页
            1.1.1 菌株第39页
            1.1.2 试剂第39页
            1.1.3 仪器第39-40页
        1.2 种子培养基第40页
        1.3 方法第40-42页
    2. 结果与讨论第42-53页
        2.1 发酵过程菌体生物量的变化第42页
        2.2 发酵过程PH值的变化第42-43页
        2.3 发酵过程还原糖含量的变化第43页
        2.4 发酵过程多糖含量的变化第43-44页
        2.5 发酵过程总酚的含量的变化第44页
        2.6 发酵过程总黄酮的含量的变化第44-45页
        2.7 发酵过程黑色素含量的变化第45页
        2.8 发酵过程低聚糖含量的变化第45-46页
        2.9 发酵过程大豆异黄酮含量的测定第46-48页
        2.10 发酵过程蛋白质含量测定第48-49页
        2.11 发酵过程糖苷酶的活性第49-50页
        2.12 发酵过程酪氨酸酶活性变化第50页
        2.13 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第50-52页
            2.13.1 ABTS抗氧化第50-51页
            2.13.2 FARP法第51-52页
            2.13.3 DPPH清除自由基第52页
        2.14 发酵过程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变化第52-53页
    3. 讨论第53-54页
    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黑木耳黑色素稳定性初步研究第55-6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5-57页
        1.1 材料第55页
        1.2 试验试剂第55页
        1.3 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第55页
        1.4 黑色素的提取纯化第55页
        1.5 黑色素的溶解性第55-56页
        1.6 黑色素的稳定性第56-57页
            1.6.1 自然光照第56页
            1.6.2 紫外光照第56页
            1.6.3 黑色素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第56页
            1.6.4 苯甲酸钠对黑色素的稳定性第56页
            1.6.5 山梨酸钾对黑色素的稳定性第56页
            1.6.6 柠檬酸对黑色素的稳定性第56页
            1.6.7 氯化钠对黑色素的稳定性第56页
            1.6.8 蔗糖对黑色素的稳定性第56页
            1.6.9 葡萄糖对黑色素的稳定性第56-5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7-63页
        2.1 溶解性第57页
        2.2 稳定性第57-63页
            2.2.1 黑色素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第57-58页
            2.2.2 黑色素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第58-59页
            2.2.3 防腐剂对黑色素稳定性影响第59-60页
            2.2.4 氯化钠对黑色素稳定性第60-61页
            2.2.5 蔗糖对黑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第61页
            2.2.6 维生素C对黑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第61-62页
            2.2.7 葡萄糖对黑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第62页
            2.2.8 柠檬酸对黑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第62-63页
    3. 讨论第63页
    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附录第69-70页
    中英文对照及英文缩写词表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在校期间成果及发表论文情况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研究
下一篇:《體源鈔》的文獻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