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9-31页 |
1.1 引言 | 第19页 |
1.2 多西紫杉醇简介 | 第19-22页 |
1.2.1 多西紫杉醇的抗肿瘤机制 | 第20页 |
1.2.2 多西紫杉醇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0-21页 |
1.2.3 多西紫杉醇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3 磷脂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22-29页 |
1.3.1 药物-磷脂复合物的制备方法 | 第24页 |
1.3.2 药物-磷脂复合物与脂质体的区别 | 第24-25页 |
1.3.3 药物-磷脂复合物的复合机制 | 第25-26页 |
1.3.4 药物-磷脂复合物理化性质的考察 | 第26-27页 |
1.3.4.1 药物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考察 | 第26页 |
1.3.4.2 药物溶解性能考察 | 第26页 |
1.3.4.3 药物-磷脂复合物的稳定性考察 | 第26页 |
1.3.4.4 药物-磷脂复合物工艺优化评价标准 | 第26-27页 |
1.3.5 药物-磷脂复合物的特点 | 第27-28页 |
1.3.6 药物-磷脂复合物的应用 | 第28-29页 |
1.4 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2 多西紫杉醇-大豆卵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 第31-47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6页 |
2.2.1 实验仪器和试剂原料 | 第31-32页 |
2.2.2 西紫杉醇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2-33页 |
2.2.2.1 多西紫杉醇紫外吸收光谱的考察及测定波长的确定 | 第32-33页 |
2.2.2.2 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3页 |
2.2.3 多西紫杉醇的溶解度考察 | 第33-34页 |
2.2.4 多西紫杉醇-磷脂复合物的制备方法 | 第34-35页 |
2.2.5 单因素考察 | 第35页 |
2.2.5.1 反应溶剂的选择 | 第35页 |
2.2.5.2 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35页 |
2.2.5.3 反应温度的选择 | 第35页 |
2.2.5.4 反应药物浓度的选择 | 第35页 |
2.2.5.5 反应药物与磷脂比例的选择 | 第35页 |
2.2.6 正交设计 | 第35-3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5页 |
2.3.1 多西紫杉醇-磷脂复合物中多西紫杉醇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 第36-38页 |
2.3.1.1 多西紫杉醇紫外吸收光谱的研究及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36-37页 |
2.3.1.2 多西紫杉醇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7页 |
2.3.1.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7-38页 |
2.3.2 精密度考察 | 第38-39页 |
2.3.3 回收率考察 | 第39-40页 |
2.3.4 多西紫杉醇溶解性能考察 | 第40页 |
2.3.5 多西紫杉醇-磷脂复合物的处方单因素考察 | 第40-44页 |
2.3.5.1 反应溶剂的选择 | 第40-41页 |
2.3.5.2 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41-42页 |
2.3.5.3 反应温度的选择 | 第42页 |
2.3.5.4 反应药物浓度的选择 | 第42-43页 |
2.3.5.5 反应药物与磷脂比例的选择 | 第43-44页 |
2.3.6 正交设计 | 第44-45页 |
2.3.7 多西紫杉醇-磷脂复合物最佳制备工艺重现性考察 | 第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3 多西紫杉醇-大豆卵磷脂复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形成机理推测 | 第47-57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7-48页 |
3.2.1 实验仪器和试剂原料 | 第47页 |
3.2.2 多西紫杉醇-大豆卵磷脂复合物的理化性质研究 | 第47-48页 |
3.2.2.1 多西紫杉醇与大豆卵磷脂形成多西紫杉醇-大豆卵磷脂复合物时的相互作用力模拟 | 第47页 |
3.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47页 |
3.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47页 |
3.2.2.4 紫外光谱分析 | 第47-48页 |
3.2.2.5 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 | 第48页 |
3.2.2.6 傅里叶变换红外图谱分析 | 第48页 |
3.2.2.7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第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6页 |
3.3.1 分子对接分析 | 第48页 |
3.3.2 溶解性能研究 | 第48-49页 |
3.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49-50页 |
3.3.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50-51页 |
3.3.5 紫外光谱分析 | 第51页 |
3.3.6 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 | 第51-52页 |
3.3.7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第52-53页 |
3.3.8 傅里叶变换红外图谱分析 | 第53-55页 |
3.3.9 综合分析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4 泊洛沙姆化多西紫杉醇-大豆卵磷脂复合物自组装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 第57-72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7-60页 |
4.2.1 实验仪器和试剂原料 | 第57-58页 |
4.2.2 多西紫杉醇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58-59页 |
4.2.2.1 专属性考察 | 第58页 |
4.2.2.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8页 |
4.2.2.3 精密度考察 | 第58页 |
4.2.2.4 回收率考察 | 第58页 |
4.2.2.5 载药量的测定 | 第58-59页 |
4.2.3 泊洛沙姆化的多西紫杉醇-磷脂复合物自组装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59页 |
4.2.4 形貌、水化动力学直径、表面电势的测定 | 第59-6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0-71页 |
4.3.1 多西紫杉醇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60-62页 |
4.3.1.1 专属性考察 | 第60页 |
4.3.1.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0-61页 |
4.3.1.3 精密度考察 | 第61-62页 |
4.3.1.4 回收率考察 | 第62页 |
4.3.2 泊洛沙姆化的多西紫杉醇-磷脂复合物自组装纳米粒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 第62-68页 |
4.3.2.1 泊洛沙姆用量的选择 | 第62-64页 |
4.3.2.2 油相中多西紫杉醇-磷脂复合物的浓度 | 第64页 |
4.3.2.3 油相与水相的体积比 | 第64-65页 |
4.3.2.4 油相滴加到水相中速度 | 第65页 |
4.3.2.5 水相搅拌速度 | 第65-66页 |
4.3.2.6 正交实验设计 | 第66-67页 |
4.3.2.7 最佳制备及工艺重现性考察 | 第67-68页 |
4.3.3 质量评价 | 第68-71页 |
4.3.3.1 形态学评价 | 第69-70页 |
4.3.3.2 水化动力学直径和表面电势分布 | 第70-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5 泊洛沙姆化的多西紫杉醇-大豆卵磷脂复合物自组装纳米粒子冻干制剂的质量评价 | 第72-83页 |
5.1 引言 | 第7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2-73页 |
5.2.1 实验仪器和试剂原料 | 第72页 |
5.2.2 冻干工艺考察 | 第72-73页 |
5.2.2.1 预冻温度的考察 | 第72页 |
5.2.2.2 预冻速度考察 | 第72页 |
5.2.2.3 冻干干燥时间考察 | 第72-73页 |
5.2.3 冻干工艺优化 | 第73页 |
5.2.4 冻干保护剂的选择 | 第73页 |
5.2.5 载药量的测定 | 第73页 |
5.2.6 冻干制剂的性质表征 | 第7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3-82页 |
5.3.1 冻干工艺考察 | 第73-79页 |
5.3.1.1 预冻温度的考察 | 第73-74页 |
5.3.1.2 预冻速度考察 | 第74页 |
5.3.1.3 冻干干燥时间考察 | 第74-75页 |
5.3.1.4 冻干工艺优化 | 第75-77页 |
5.3.1.5 复合冻干保护剂的处方优选 | 第77-78页 |
5.3.1.6 优选复合冻干工艺重现性考察 | 第78页 |
5.3.1.7 留样稳定性考察 | 第78-79页 |
5.3.2 冻干制剂的质量评价 | 第79-81页 |
5.3.2.1 形态学考察 | 第79-80页 |
5.3.2.2 水化动力学直径及表面电势分布 | 第80-81页 |
5.3.2.3 载药量 | 第81页 |
5.3.2.4 pH的测定 | 第81页 |
5.3.2.5 干燥失重的考察 | 第81页 |
5.3.3 冻干制剂的质量标准 | 第81-82页 |
5.3.3.1 性状 | 第81页 |
5.3.3.2 复溶解时间 | 第81-82页 |
5.3.3.3 粒径及分布 | 第82页 |
5.3.3.4 pH值 | 第82页 |
5.3.3.5 干燥失重 | 第82页 |
5.3.3.6 药物含量测定 | 第82页 |
5.3.3.7 载药量测定 | 第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6 泊洛沙姆化多西紫杉醇-磷脂复合物自组装纳米粒冻干制剂的体内外评价 | 第83-99页 |
6.1 引言 | 第83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83-86页 |
6.2.1 实验仪器和试剂原料 | 第83页 |
6.2.2 实验主要材料 | 第83页 |
6.2.3 实验方法 | 第83-86页 |
6.2.3.1 体外药物释放 | 第83-84页 |
6.2.3.2 体外细胞培养 | 第84页 |
6.2.3.3 体外细胞摄取 | 第84页 |
6.2.3.4 细胞毒性实验 | 第84-85页 |
6.2.3.5 体内活体成像 | 第85页 |
6.2.3.6 体内抗癌实验 | 第85-86页 |
6.2.3.7 体内病理观察 | 第86页 |
6.2.3.8 统计分析 | 第86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86-97页 |
6.3.1 体外药物释放考察 | 第86-87页 |
6.3.2 体外细胞摄取 | 第87-90页 |
6.3.3 细胞毒性实验 | 第90-92页 |
6.3.4 体内活体成像 | 第92-95页 |
6.3.5 体内抗癌实验 | 第95-97页 |
6.4 小结 | 第97-99页 |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9-103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99-101页 |
7.2 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及实践成果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作者简介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