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管理和引导方式创新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0-14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选题背景 | 第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关于新媒体的研究 | 第11-12页 |
(2)关于新媒体问题的研究 | 第12页 |
(3)关于新媒体管理和引导的研究 | 第12页 |
2.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第12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1、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二、新媒体的起源与发展 | 第14-22页 |
(一)新媒体的定义 | 第14-17页 |
1.“传承论” | 第14-15页 |
2.“相对论” | 第15页 |
3.“凡数字论” | 第15页 |
4.“互联论” | 第15-16页 |
5.“媒体定义回归轮” | 第16页 |
6.“规模论” | 第16页 |
7.“多维论”与“一言难尽”论 | 第16-17页 |
(二)新媒体产生的基础 | 第17-18页 |
(三)新媒体发展的进程 | 第18-20页 |
(四)新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20-22页 |
1.新媒体覆盖的范围将越来越广 | 第20页 |
2.新媒体影响的程度将越来越深 | 第20-21页 |
3.新媒体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 第21-22页 |
三、新媒体的主要种类、特点及其本质 | 第22-27页 |
(一)新媒体的种类 | 第22-24页 |
1.网络新媒体 | 第22页 |
2.移动新媒体 | 第22-24页 |
3.网络新媒体与移动新媒体的辩证关系 | 第24页 |
(二)新媒体的特点 | 第24-26页 |
1.数字化 | 第24页 |
2.互动性 | 第24-25页 |
3.即时性 | 第25页 |
4.开放性、匿名性 | 第25页 |
5.渗透性 | 第25页 |
6.碎片化传播 | 第25-26页 |
(三)新媒体的本质 | 第26-27页 |
四、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及其负面影响 | 第27-38页 |
(一)新媒体的积极作用 | 第27-30页 |
1.新媒体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 | 第27-28页 |
2.新媒体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 第28-29页 |
3.新媒体深刻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 第29页 |
4.新媒体为推进民主政治提供了新的平台 | 第29-30页 |
(二)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 第30-38页 |
1.信息碎片化传播 | 第30页 |
2. 威胁我国网络空间安全 | 第30-32页 |
3.网络谣言泛滥 | 第32-33页 |
4.“标题党”现象蔓延 | 第33-34页 |
5.色情、低俗、暴力等不良信息充斥网络 | 第34页 |
6. 虚假新闻混淆大众试听 | 第34-35页 |
7. 混乱社会的价值取向 | 第35页 |
8. 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 第35-38页 |
五、新媒体负面问题成因分析 | 第38-43页 |
(一)对新媒体重视不够 | 第38-39页 |
(二)对新媒体支撑不足 | 第39-40页 |
(三)管理不科学 | 第40-43页 |
六、新媒体管理和引导方式创新措施 | 第43-54页 |
(一)高度重视新媒体 | 第43-45页 |
1.高度重视新媒体的地位 | 第43-44页 |
2.高度重视新媒体的作用和影响 | 第44页 |
3.高度重视新媒体的发展规律 | 第44-45页 |
(二)深度发展新媒体 | 第45-48页 |
1.做好对新媒体的技术支撑 | 第45-46页 |
2. 完善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 | 第46-47页 |
3.用“互联网+”贯穿全局 | 第47-48页 |
(三)创新管理和引导新媒体 | 第48-54页 |
1.坚持党管新媒体的原则不能变 | 第48-49页 |
2.处理好“正确”和“有效”的关系 | 第49-50页 |
3.处理好“管住”和“管好”的关系 | 第50-52页 |
4.处理好“服务”与“引导”的关系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