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网络非理性舆论传播探析--以“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为切入点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非理性舆论治理及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 第15-21页 |
2.1 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 第15-16页 |
2.2 防止意识形态渗透 | 第16-18页 |
2.3 服务官方政策目标 | 第18-21页 |
第3章“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概述 | 第21-25页 |
3.1 事件缘起 | 第21-22页 |
3.2 事件扩散 | 第22-23页 |
3.3 事件结果 | 第23-25页 |
第4章 非理性舆论传播的社会心理成因解读 | 第25-39页 |
4.1 刻板印象与认知捷径 | 第25-28页 |
4.1.1 城乡经济差异 | 第25-26页 |
4.1.2 社会阶层固化 | 第26-27页 |
4.1.3 族群特征显著 | 第27-28页 |
4.2 社会身份与群际竞争 | 第28-32页 |
4.2.1 内团体偏见 | 第28-30页 |
4.2.2 社会身份论 | 第30-31页 |
4.2.3 现实冲突论 | 第31-32页 |
4.3 去个体化与群体极化 | 第32-39页 |
4.3.1 网络环境的隐蔽性 | 第33-35页 |
4.3.2 婚恋观念的矛盾性 | 第35-37页 |
4.3.3 角色存在的同一性 | 第37-39页 |
第5章 推进非理性舆论治理的对策 | 第39-48页 |
5.1 建立舆论预警制度 | 第39-43页 |
5.1.1 深化舆情监测 | 第39-40页 |
5.1.2 拓展媒介渠道 | 第40-41页 |
5.1.3 稳固思想宣传 | 第41-43页 |
5.2 完善舆论引导制度 | 第43-45页 |
5.2.1 构建权威形象 | 第43-44页 |
5.2.2 主动设置议题 | 第44页 |
5.2.3 把控传播路径 | 第44-45页 |
5.3 强化舆论总结制度 | 第45-48页 |
5.3.1 夯实应急机制 | 第45-46页 |
5.3.2 明确问责机制 | 第46页 |
5.3.3 疏通反馈机制 | 第46-48页 |
第6章 总结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