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面工程论文--路面:按使用材料分论文--水泥混凝土路面论文

弱接触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角断裂力学机理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第9-13页
        1.1.1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发展概况第9-10页
        1.1.2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脱空机理及其危害第10-12页
        1.1.3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4-16页
第二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分析理论及有限元法的应用第16-27页
    2.1 弹性地基板理论第16-17页
    2.2 水泥混凝土路面荷载应力分析理论第17-22页
        2.2.1 小挠度弹性薄板的基本假设第17-18页
        2.2.2 板挠曲面微分方程第18-20页
        2.2.3 温克勒地基、弹性均质半空间地基和弹性层状半空间地基第20-22页
    2.3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第22-24页
    2.4 ANSYS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第24-26页
        2.4.1 ANSYS简介第24-25页
        2.4.2 ANSYS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第25-26页
    2.5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完全接触状态下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角应力及挠度分析第27-53页
    3.1 完全接触状态下水泥混凝土路面有限元计算模型第27-34页
        3.1.1 路面结构组合的确定第27-28页
        3.1.2 各结构层材料本构模型的确定第28-29页
        3.1.3 单元的选取第29-30页
        3.1.4 接触模型第30页
        3.1.5 参数的确定第30-31页
        3.1.6 网格的划分和收敛性分析第31-32页
        3.1.7 边界条件及荷载的模拟第32-34页
    3.2 完全接触状态下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角应力及挠度变化规律第34-51页
        3.2.1 不同板厚下路面板的应力及挠度变化规律第35-40页
        3.2.2 不同基层厚度下路面板的应力及挠度变化规律第40-46页
        3.2.3 不同轴载大小下路面板的应力及挠度变化规律第46-51页
    3.3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四章 板角基层软化状态下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角应力及挠度分析第53-80页
    4.1 基层软化状态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有限元计算模型第53-55页
    4.2 基层软化状态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角应力及挠度有限元结果分析第55-78页
        4.2.1 不同板厚下路面板的应力及挠度变化规律第55-65页
        4.2.2 不同软化尺寸下路面板的应力及挠度变化规律第65-71页
        4.2.3 不同板角基层弹性模量下路面板的应力及挠度变化规律第71-78页
    4.3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五章 板角脱空状态下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角应力及挠度分析第80-101页
    5.1 板角脱空状态下水泥混凝土路面有限元计算模型第80-82页
    5.2 板角脱空状态下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角应力及挠度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第82-95页
        5.2.1 不同板厚下路面板角的应力及挠度变化规律第82-87页
        5.2.2 不同脱空尺寸下路面板角的应力及挠度变化规律第87-92页
        5.2.3 不同轴载下路面板的应力及挠度变化规律第92-95页
    5.3 完全接触、基层软化和板角脱空状态对比分析第95-99页
        5.3.1 完全接触、基层软化和板角脱空状态板角荷载应力对比第95-98页
        5.3.2 全接触、基层软化和板角脱空状态板角挠度对比第98-99页
    5.4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六章 考虑板角弱接触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研究第101-113页
    6.1 设计规范中水泥混凝土板应力分析及厚度计算第101-104页
    6.2 考虑弱接触的水泥混凝土板角应力、挠度分析及厚度计算第104-107页
        6.2.1 控制挠度的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指标第104-106页
        6.2.2 考虑弱接触状态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计算流程第106-107页
    6.3 考虑板角弱接触应力和挠度的水泥混凝土板厚度计算示例第107-112页
        6.3.1 按现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计算第107-110页
        6.3.2 考虑板角弱接触的板厚验算第110-112页
    6.4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113-115页
    7.1 主要结论第113-114页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第114-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19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武隆炭质页岩泥化夹层的流变特性及长期强度研究
下一篇:再生剂在热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