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材料论文

再生剂在热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评价方法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3-15页
第二章 沥青老化过程及再生机理第15-23页
    2.1 沥青老化的基本规律第15-16页
        2.1.1 沥青老化阶段第15-16页
        2.1.2 影响沥青老化的因素第16页
    2.2 沥青老化机理第16-18页
        2.2.1 组分迁移理论第17-18页
        2.2.2 相容性理论第18页
    2.3 沥青再生机理分析第18-20页
        2.3.1 组分协调理论第19页
        2.3.2 相容性理论第19页
        2.3.3 橡胶理论第19-20页
    2.4 再生剂的主要作用第20-21页
        2.4.1 协调沥青结构第20页
        2.4.2 恢复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第20-21页
        2.4.3 满足施工和易性第21页
    2.5 再生剂技术要求分析第21-22页
        2.5.1 再生剂的化学组成第21页
        2.5.2 再生剂的粘度第21页
        2.5.3 再生剂的耐老化性能第21-22页
        2.5.4 安全性能第22页
    2.6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分级提取以及凝胶渗透色谱法第23-32页
    3.1 分级提取第23-24页
    3.2 顺序溶解第24-26页
    3.3 凝胶渗透色谱法(GPC)第26-31页
        3.3.1 大分子尺寸(LMS)第27-29页
        3.3.2 基于分子量分布重新定义LMS%第29-30页
        3.3.3 大分子阈值的测定第30-31页
    3.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四章 沥青老化及再生剂再生效果的传统评价第32-41页
    4.1 试验原材料第32-35页
        4.1.1 沥青第32页
        4.1.2 再生剂第32-35页
    4.2 沥青老化的制备第35-36页
        4.2.1 旋转薄膜烘箱法第35-36页
        4.2.2 压力老化法第36页
    4.3 老化沥青再生第36-37页
    4.4 分析测试结果第37-40页
        4.4.1 分析测试方法第37-38页
        4.4.2 分析测试结果第38-40页
    4.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五章 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研究RAP的混合效率第41-61页
    5.1 试验方法第41-44页
        5.1.1 试验材料第41-42页
        5.1.2 分级提取第42-43页
        5.1.3 旋转蒸发第43页
        5.1.4 凝胶渗透色谱法(GPC)第43-44页
    5.2 凝胶渗透色谱仪使用过程第44-52页
        5.2.1 仪器操作第44-49页
        5.2.2 建立工作曲线与结果计算第49-52页
        5.2.3 仪器保存第52页
    5.3 结果和讨论第52-59页
        5.3.1 新沥青混合料的GPC评价第52-54页
        5.3.2 RAP的GPC评价第54-56页
        5.3.3 RAP沥青混合料的GPC评价第56-59页
    5.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六章 利用GPC作为一种新的能够定量评价RAP混合效率的方法第61-75页
    6.1 试验材料第61-63页
        6.1.1 新沥青第61页
        6.1.2 RAP第61-62页
        6.1.3 集料第62-63页
        6.1.4 再生剂第63页
    6.2 试验方法第63-65页
        6.2.1 RAP沥青混合料的混合方案第63-64页
        6.2.2 分级提取以及旋转蒸发第64页
        6.2.3 凝胶渗透色谱(GPC)第64-65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65-72页
        6.3.1 混合时间对RAP混合效率的影响第65-69页
        6.3.2 混合温度对RAP混合效率的影响第69-70页
        6.3.3 再生剂对RAP混合效率的影响第70-72页
    6.4 新方法混合比例的优缺点第72-73页
        6.4.1 混合比例与传统方法的对再生剂的再生效果的评价比较第72-73页
        6.4.2 新方法混合比例在再生剂评价方面的局限性第73页
    6.5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7页
    7.1 结论第75-76页
    7.2 展望第76-77页
致谢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弱接触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角断裂力学机理研究
下一篇:软土地基基坑支护结构优选及开挖变形性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