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工勘测水工设计论文--地基基础及其加固论文

武隆炭质页岩泥化夹层的流变特性及长期强度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6页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4页
        1.2.1 泥化夹层第9-10页
        1.2.2 岩石(体)的流变试验及流变理论第10-14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第15-16页
第2章 岩石流变的力学模型及参数辨识方法第16-29页
    2.1 岩石流变的力学特性第16-17页
    2.2 岩石流变的力学模型第17-25页
        2.2.1 基本的力学元件与典型体第17-20页
        2.2.2 Maxwell体(M)第20-22页
        2.2.3 开尔文模型(K)第22-24页
        2.2.4 圣维南体(st.v)第24页
        2.2.5 宾汉姆体第24-25页
    2.3 流变模型的参数辨识第25-28页
        2.3.1 正反分析法第25-26页
        2.3.2 逆反分析法第26页
        2.3.3 局部最优化方法第26页
        2.3.4 遗传算法第26页
        2.3.5 人工神经网络法第26-27页
        2.3.6 梯度下降法第27页
        2.3.7 卡尔曼滤波法第27页
        2.3.8 混合算法第27-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炭质页岩泥化夹层剪切力学特性试验研究第29-37页
    3.1 炭质页岩泥化夹层取样第29-30页
    3.2 常规剪切试验设备第30页
    3.3 试样准备与试验安装第30-31页
    3.4 炭质页岩泥化夹层直剪试验研究第31-36页
        3.4.1 典型应力应变曲线第31-33页
        3.4.2 岩石的物理性质第33-34页
        3.4.3 自然状态下炭质页岩泥化夹层直剪试验成果第34-35页
        3.4.4 饱水状态下炭质页岩泥化夹层直剪试验成果第35-36页
    3.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4章 炭质页岩泥化夹层剪切流变试验及分析第37-57页
    4.1 剪切流变试验装置第37-39页
    4.2 剪切流变的试验方案第39-42页
        4.2.1 试样准备第39页
        4.2.2 加载方式第39-40页
        4.2.3 岩样的含水率及岩石抗剪参数第40-41页
        4.2.4 剪切试验数据的处理第41-42页
    4.3 剪切蠕变曲线分析及破坏后剪切面描述第42-48页
        4.3.1 自然状态下剪切流变试验结果分析第42-43页
        4.3.2 饱水状态下剪切流变试验结果分析第43-45页
        4.3.3 各试样破坏后剪切面描述第45-48页
    4.4 炭质页岩泥化夹层剪切流变试验结果分析第48-56页
        4.4.1 考虑加载历时的剪切流变位移规律第48页
        4.4.2 剪切流变规律分析第48-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5章 炭质页岩泥化夹层流变模型与参数反演第57-71页
    5.1 剪切流变模型的辨识第57-60页
    5.2 剪切流变的本构方程与蠕变方程第60-61页
    5.3 流变模型参数拟合分析第61-70页
    5.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6章 炭质页岩泥化夹层的长期抗剪强度第71-87页
    6.1 等时应力-应变曲线法确定的剪切流变长期强度第71-74页
    6.2 非稳定流变判别法确定的剪切流变长期强度第74-75页
    6.3 两种长期抗剪强度确定方法的比较第75-76页
    6.4 直剪试验与剪切流变试验抗剪强度对比第76-78页
    6.5 长期抗剪强度第78-85页
        6.5.1 试验确定的长期抗剪强度第78-81页
        6.5.2 模型确定的长期抗剪强度第81-85页
    6.6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87-89页
    7.1 结论第87-88页
    7.2 展望第88-89页
致谢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4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位变幅对地下框架结构作用效应敏感性分析
下一篇:弱接触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角断裂力学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