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主要研究述评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3 简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16-17页 |
第2章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主体互动关系演变及适用理论 | 第17-24页 |
2.1 城市社区治理内涵及体制概况 | 第17-19页 |
2.1.1 城市社区治理的内涵 | 第17页 |
2.1.2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概况 | 第17-19页 |
2.2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主体互动关系演变 | 第19-21页 |
2.2.1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主体互动关系演变历程 | 第19-20页 |
2.2.2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主体互动关系演变趋势 | 第20-21页 |
2.3 合作治理理论及其适用性 | 第21-24页 |
2.3.1 合作治理理论 | 第21-22页 |
2.3.2 合作治理理论在本文的适用性 | 第22-24页 |
第3章 城市社区合作治理的个案研究:北京市丰台区社区青年汇项目 | 第24-36页 |
3.1 项目实施背景 | 第24-26页 |
3.1.1 城市社区自身的特点要求多元主体合作治理 | 第24-25页 |
3.1.2 社会转型期党和政府要求社会建设实现创新 | 第25页 |
3.1.3 共青团发挥功能需要实现自身职能转型 | 第25-26页 |
3.2 项目运行方式 | 第26-31页 |
3.2.1 互动主体 | 第26-28页 |
3.2.2 日常运行 | 第28-30页 |
3.2.3 信息沟通及其他保障 | 第30-31页 |
3.3 社区青年汇项目中主体互动的社会网络分析 | 第31-33页 |
3.3.1 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本项目中的适用性 | 第31页 |
3.3.2 数据及其分析结果 | 第31-33页 |
3.4 项目调整改革前后主体互动的变化分析 | 第33-36页 |
第4章 社区青年汇项目中合作治理主体互动分析 | 第36-45页 |
4.1 合作治理主体互动的进展和成功经验 | 第36-38页 |
4.1.1 枢纽型社会组织主动参与 | 第36-37页 |
4.1.2 三社联动有序进行 | 第37页 |
4.1.3 政府购买搭建平台 | 第37-38页 |
4.2 合作治理主体互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38-40页 |
4.2.1 组织间网络缺乏紧密性和完整性 | 第38页 |
4.2.2 社工事务所的运作规范仍需完善 | 第38-39页 |
4.2.3 基层社工工作质量参差不齐 | 第39页 |
4.2.4 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未得到重视 | 第39-40页 |
4.3 导致社区青年汇项目合作治理主体互动问题的成因 | 第40-42页 |
4.3.1 多元主体间合作地位不平等 | 第40页 |
4.3.2 NGO运作的内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 第40-41页 |
4.3.3 社区基层政权内部困境 | 第41页 |
4.3.4 社区居民参与环节薄弱 | 第41-42页 |
4.4 案例对城市社区合作治理主体互动的启示 | 第42-45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合作治理主体互动的对策 | 第45-51页 |
5.1 培养社区合作精神 | 第45-46页 |
5.1.1 引导公民参与,增进社区凝聚力 | 第45页 |
5.1.2 建立信任机制,培养合作精神 | 第45-46页 |
5.2 健全社区合作机制 | 第46-47页 |
5.2.1 平衡多元主体间的权、责、利关系 | 第46页 |
5.2.2 积极探索三社联动,提高制度化水平 | 第46-47页 |
5.3 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 | 第47-48页 |
5.3.1 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 第48页 |
5.3.2 培育公共性,树立服务意识 | 第48页 |
5.4 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治理能力 | 第48-51页 |
5.4.1 提升人员的专业素质 | 第48-49页 |
5.4.2 提高社区社会组织的独立性 | 第49-50页 |
5.4.3 加强与国内外NGO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 第50-51页 |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