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10-11页 |
1.前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ExPEC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细菌性脑膜炎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3 caveolae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4 胞吞介导的细菌入胞机制 | 第17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32页 |
2.1 材料 | 第18-21页 |
2.1.1 质粒、菌株和细胞 | 第18页 |
2.1.2 主要载体 | 第18页 |
2.1.3 试剂、药品和试剂盒 | 第18-19页 |
2.1.4 培养基与药物及其配制 | 第19-20页 |
2.1.5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缓冲液 | 第20页 |
2.1.6 实验引物 | 第20-21页 |
2.1.7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页 |
2.1.8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32页 |
2.2.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1-22页 |
2.2.2 质粒的小量提取 | 第22页 |
2.2.3 质粒的去内毒素大量提取 | 第22-23页 |
2.2.4 琼脂糖凝胶回收 | 第23-24页 |
2.2.5 DNA产物纯化 | 第24页 |
2.2.6 PCR扩増 | 第24-25页 |
2.2.7 DNA与载体酶切 | 第25页 |
2.2.8 DNA与载体连接 | 第25页 |
2.2.9 连接产物的转化(CaCl2法) | 第25-26页 |
2.2.10 细菌的侵入实验 | 第26-27页 |
2.2.11 小鼠感染实验 | 第27页 |
2.2.12 HBMEC转染 | 第27-29页 |
2.2.13 细胞RNA提取 | 第29页 |
2.2.14 RNA反转录 | 第29-30页 |
2.2.15 荧光定量PCR | 第30-31页 |
2.2.16 统计学分析 | 第31-32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32-42页 |
3.1 HBMEC中caveolin的检测 | 第32-34页 |
3.1.1 HBMEC细胞中caveolin的基因检测 | 第32页 |
3.1.2 caveolin随感染时间的变化检测 | 第32-34页 |
3.2 caveolae在PCN033突破血脑屏障中的作用 | 第34-37页 |
3.2.1 MβCD和Filipin处理后对PCN033侵入HBMEC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2 MβCD和Filipin给药对PCN033菌株侵入小鼠脑组织的影响 | 第35-37页 |
3.3 干扰和过表达CAV-1 对caveolae的影响 | 第37-39页 |
3.3.1 干扰HBMEC细胞中caveolin-1 | 第37页 |
3.3.2 过表达HBMEC细胞中caveolin-1 | 第37-39页 |
3.4 SREBP调节caveolin的主要形式 | 第39-42页 |
3.4.1 细菌与HBMEC的结合方式 | 第39页 |
3.4.2 SREBP在HBMEC中的作用形式 | 第39-42页 |
4.讨论 | 第42-45页 |
4.1 caveolae存在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表面 | 第42页 |
4.2 caveolae在血管功能中的作用 | 第42-43页 |
4.3 caveolin的调节信号传导分子机制 | 第43-44页 |
4.4 小结与展望 | 第44-45页 |
5.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