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奈良两地佛寺景观比较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4-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扬州与奈良佛教发展溯源 | 第18-32页 |
·扬州佛教发展溯源 | 第18-21页 |
·奈良佛教发展溯源 | 第21-29页 |
·小结 | 第29-32页 |
第三章 扬州与奈良佛寺发展比较 | 第32-42页 |
·扬州佛寺的发展溯源 | 第32-34页 |
·笮融铸佛:佛寺初兴 | 第32-33页 |
·隋唐盛世,造寺活动巅峰 | 第33-34页 |
·帝王巡幸,佛寺中兴 | 第34页 |
·奈良佛寺的发展溯源 | 第34-39页 |
·祈氏福:兴建之初 | 第35-37页 |
·兴新都:佛寺移设 | 第37页 |
·镇国土:大寺盛行 | 第37-39页 |
·小结 | 第39-42页 |
第四章 扬州与奈良佛寺园林环境特点比较 | 第42-70页 |
·佛寺选址比较 | 第42-46页 |
·扬州佛寺:因山就水,风景佳处 | 第42-44页 |
·奈良佛寺:从都市佛寺到山寺 | 第44-46页 |
·佛寺布局比较 | 第46-51页 |
·伽蓝殿堂格局 | 第46-49页 |
·建筑与园林的关系 | 第49-51页 |
·浓妆淡抹的寺庙色彩比较 | 第51-52页 |
·造景元素比较 | 第52-58页 |
·体念众生:放生池 | 第52-53页 |
·叠山与置石 | 第53-55页 |
·抽象底色:白砂铺地 | 第55-56页 |
·装饰小品 | 第56-58页 |
·氛围意境营造 | 第58-61页 |
·神秘宗教空间 | 第58-59页 |
·禅意诗词楹联 | 第59-60页 |
·美好的净土象征 | 第60-61页 |
·植物景观 | 第61-69页 |
·佛寺背景营造 | 第61-64页 |
·庭院花木主景 | 第64-67页 |
·宅旁绿地与转角补隅 | 第67-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扬州与奈良佛寺保护利用措施比较 | 第70-78页 |
·佛寺的保护与修缮、复原 | 第70-72页 |
·佛寺利用的实例参照 | 第72-76页 |
·扬州佛教文化园 | 第72-74页 |
·奈良历史公园 | 第74-75页 |
·世界文化遗产的教化作用 | 第75-76页 |
·佛教文化继承与弘扬 | 第76-78页 |
结语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 第84-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