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海岛景观美感评价研究
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次 | 第10-12页 |
1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3.1 景观评价 | 第13-15页 |
1.3.2 海岛旅游资源评价 | 第15-16页 |
1.3.3 景观美感评价 | 第16-18页 |
1.4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1.4.1 景观评价 | 第18-20页 |
1.4.2 海岛旅游资源评价 | 第20-21页 |
1.4.3 景观美感评价 | 第21-23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3-24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2 海岛景观美感评价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5-35页 |
2.1 海岛 | 第25页 |
2.2 景观美学与审美 | 第25-28页 |
2.2.1 景观美学 | 第25-27页 |
2.2.2 审美理论 | 第27-28页 |
2.3 景观评价 | 第28-31页 |
2.3.1 概念阐述 | 第28-29页 |
2.3.2 景观评价四大学派 | 第29-31页 |
2.4 景观美感评价研究方法 | 第31-34页 |
2.4.1 心理物理学派下的常用方法 | 第31-33页 |
2.4.2 本研究选用方法阐述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舟山海岛景观现状分析 | 第35-49页 |
3.1 舟山概况 | 第35-36页 |
3.1.1 地貌 | 第35页 |
3.1.2 气候 | 第35-36页 |
3.1.3 植被 | 第36页 |
3.2 舟山海岛景观组成要素分析 | 第36-48页 |
3.2.1 自然景观要素 | 第37-41页 |
3.2.1.1 水景 | 第37页 |
3.2.1.2 天景 | 第37-38页 |
3.2.1.3 地景 | 第38-39页 |
3.2.1.4 生景 | 第39-41页 |
3.2.2 人文景观要素 | 第41-48页 |
3.2.2.1 建筑 | 第41-42页 |
3.2.2.2 摩崖石刻 | 第42-44页 |
3.2.2.3 风物 | 第44-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舟山海岛景观美感评价模型构建 | 第49-91页 |
4.1 基于SD法的舟山海岛景观美感评价 | 第49-69页 |
4.1.1 评价样本的选点 | 第49-55页 |
4.1.2 评价方式的选择 | 第55页 |
4.1.3 形容词对及评价尺度的选择 | 第55-57页 |
4.1.4 SD问卷被试群体选择 | 第57-59页 |
4.1.5 综合评价平均值的获取 | 第59-60页 |
4.1.6 各样本评价值与综合评价值比较分析 | 第60-69页 |
4.2 因子分析 | 第69-79页 |
4.2.1 相关分析 | 第69-71页 |
4.2.2 因子提取 | 第71-74页 |
4.2.2.1 因子提取相关基本概念阐释 | 第71页 |
4.2.2.2 因子提取过程 | 第71-74页 |
4.2.3 因子命名 | 第74-77页 |
4.2.4 因子得分计算 | 第77-79页 |
4.3 模型构建有效性检验 | 第79-84页 |
4.4 舟山海岛景观美感评价结果分析 | 第84-89页 |
4.4.1 九景区评价结果总述 | 第84-86页 |
4.4.2 特征性景区样地分析 | 第86-88页 |
4.4.2.1 千步沙景区分析 | 第86-87页 |
4.4.2.2 大佛岩景区分析 | 第87页 |
4.4.2.3 乌石塘景区分析 | 第87-88页 |
4.4.3 引申思考 | 第88-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5 结语 | 第91-94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91-92页 |
5.2 创新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92-94页 |
5.2.1 创新之处 | 第92页 |
5.2.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00-102页 |
附录一 舟山海岛景观美感评价预调查问卷 | 第102-104页 |
附录二 专家意见征询表 | 第104-106页 |
附录三 舟山海岛景观美感评价调查问卷 | 第106-108页 |
作者简历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