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0-14页 |
目次 | 第14-18页 |
1 绪论 | 第18-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1.1.1 “垃圾围城”现象频发 | 第18页 |
1.1.2 我国相关研究刚起步 | 第18-1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20-21页 |
1.4.2 案例分析法 | 第21页 |
1.4.3 实地调研法 | 第21页 |
1.4.4 实例设计法 | 第21-22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生活垃圾填埋场景观化改造概述 | 第23-30页 |
2.1 垃圾填埋场概念及分类 | 第23-25页 |
2.1.1 垃圾填埋场概念 | 第23页 |
2.1.2 垃圾填埋场分类 | 第23-25页 |
2.2 生活垃圾填埋场特征 | 第25-26页 |
2.2.1 环境特征 | 第25-26页 |
2.2.2 生态特征 | 第26页 |
2.2.3 场地特征 | 第26页 |
2.3 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可利用途径 | 第26-29页 |
2.3.1 农业用地 | 第27-28页 |
2.3.2 林业用地 | 第28页 |
2.3.3 景观化改造 | 第28-29页 |
2.4 生活垃圾填埋场景观化改造的概念 | 第29-30页 |
3 生活垃圾填埋场景观化改造研究动态与理论基础 | 第30-47页 |
3.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30-44页 |
3.1.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30-40页 |
3.1.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40-44页 |
3.2 生活垃圾填埋场景观化改造理论基础 | 第44-47页 |
3.2.1 恢复生态学 | 第44-45页 |
3.2.2 景观生态学 | 第45页 |
3.2.3 景观设计学 | 第45页 |
3.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5页 |
3.2.5 再生设计理论 | 第45-47页 |
4 生活垃圾填埋场景观化改造前期处理工程 | 第47-54页 |
4.1 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处理 | 第47-51页 |
4.1.1 填埋堆体整形修护 | 第47-48页 |
4.1.2 封场覆盖 | 第48-50页 |
4.1.3 土壤改良 | 第50-51页 |
4.2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物控制 | 第51-54页 |
4.2.1 填埋气体的控制 | 第51-52页 |
4.2.2 垃圾渗滤液的控制 | 第52页 |
4.2.3 雨洪控制 | 第52-53页 |
4.2.4 环境监测 | 第53-54页 |
5 景观化改造目标的确定及分期规划 | 第54-60页 |
5.1 景观化改造的方向 | 第54-57页 |
5.1.1 城市公园 | 第54页 |
5.1.2 郊野公园 | 第54-55页 |
5.1.3 运动场地 | 第55-56页 |
5.1.4 教育基地 | 第56-57页 |
5.2 生活垃圾填埋场景观化改造目标的确定 | 第57-59页 |
5.2.1 封场时间与景观化改造目标 | 第57页 |
5.2.2 城市规划发展与景观化改造目标 | 第57-58页 |
5.2.3 场地自身条件与景观化改造目标 | 第58-59页 |
5.3 景观化改造分期规划 | 第59-60页 |
6 生活垃圾填埋场景观化改造设计方法 | 第60-79页 |
6.1 生活垃圾填埋场景观化改造原则 | 第60-62页 |
6.1.1 生态优先,创造良好环境 | 第60-61页 |
6.1.2 因地制宜,展现地域性特色 | 第61页 |
6.1.3 再生利用,创造节约型景观 | 第61-62页 |
6.1.4 以人为本,考虑公众需求 | 第62页 |
6.2 详细景观设计 | 第62-76页 |
6.2.1 地形设计 | 第62-64页 |
6.2.2 道路交通设计 | 第64-65页 |
6.2.3 种植设计 | 第65-72页 |
6.2.4 景观小品设计 | 第72-74页 |
6.2.5 构筑物和建筑物设计 | 第74-75页 |
6.2.6 水体设计 | 第75-76页 |
6.3 生活垃圾填埋场景观化改造后的管理 | 第76-79页 |
7 景观化改造实例——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工程 | 第79-95页 |
7.1 项目背景 | 第79-80页 |
7.2 项目概况 | 第80-84页 |
7.2.1 区位及自然条件 | 第80-81页 |
7.2.2 场地内现状 | 第81-84页 |
7.3 设计过程 | 第84-87页 |
7.3.1 前期设计问题的分析 | 第84-85页 |
7.3.2 设计主题 | 第85-86页 |
7.3.3 设计目标及设计原则 | 第86-87页 |
7.4 设计结果 | 第87-93页 |
7.4.1 总体布局 | 第87-88页 |
7.4.2 功能结构 | 第88页 |
7.4.3 节点设计 | 第88-92页 |
7.4.4 植物改造 | 第92-93页 |
7.5 设计反思 | 第93-95页 |
7.5.1 垃圾填埋场的景观结构特征 | 第93页 |
7.5.2 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设计方法 | 第93-95页 |
8 结语 | 第95-99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95-96页 |
8.2 创新与不足 | 第96-97页 |
8.2.1 研究创新 | 第96页 |
8.2.2 研究不足 | 第96-97页 |
8.3 建议与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作者简历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