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1 关联分析:连接育种与基因组学的桥梁 | 第12-20页 |
1.1 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 第13-16页 |
1.1.1 连锁不平衡——关联分析的基础 | 第13-14页 |
1.1.2 关联分析的基本方法 | 第14-15页 |
1.1.3 影响关联分析的因素 | 第15-16页 |
1.2 关联分析与作物育种 | 第16-18页 |
1.2.1 关联分析与抗病育种 | 第16-17页 |
1.2.2 关联分析与优质育种 | 第17页 |
1.2.3 关联分析与高产育种 | 第17-18页 |
1.3 全基因组选择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18-20页 |
2 冠层温度在小麦高产育种中的利用 | 第20-25页 |
2.1 冠层温度的测定 | 第20-22页 |
2.1.1 冠层温度的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2.1.2 影响冠层温度的因素 | 第21页 |
2.1.3 冬小麦冠层温度测定的最佳时间 | 第21-22页 |
2.2 冷型小麦的生理生化特征 | 第22-23页 |
2.3 冠层温度与作物育种 | 第23-25页 |
2.3.1 冠层温度与作物水分状况 | 第23-24页 |
2.3.2 冠层温度与抗旱育种 | 第24-25页 |
3 叶绿素含量在小麦高产育种中的利用 | 第25-26页 |
3.1 叶绿素的测定方法 | 第25页 |
3.2 灌浆过程中衰老叶片的光合色素变化 | 第25-26页 |
3.3 叶绿素含量与产量间的关系 | 第26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法发掘控制小麦穗粒数的关键区段及QTLs | 第27-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1.1 表型鉴定 | 第28-29页 |
1.2 SSR基因型的测定 | 第29-31页 |
1.2.1 DNA提取 | 第29-30页 |
1.2.2 PCR反应 | 第30页 |
1.2.3 PCR产物的纯化 | 第30页 |
1.2.4 PCR产物的检测 | 第30页 |
1.2.5 PCR产物分子量的读取 | 第30-31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31页 |
2 结果分析 | 第31-40页 |
2.1 表型分析 | 第31-33页 |
2.2 穗粒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33-34页 |
2.3 优异等位变异在微核心种质中的分布 | 第34-38页 |
2.4 穗粒数和千粒重间的关系 | 第38-40页 |
3 讨论 | 第40-44页 |
3.1 关联分析对解析复杂数量性状的优势 | 第40-42页 |
3.2 优异等位变异间的加性效应在未来高产育种中的利用 | 第42页 |
3.3 小麦穗粒数与千粒重间的关系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小麦产量性状关联位点在选择导入系群体中的验证与利用 | 第44-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1.2 SSR基因型分析 | 第45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45页 |
2 结果分析 | 第45-61页 |
2.1 表型变异分析 | 第45-46页 |
2.2 群体结构分析 | 第46-47页 |
2.3 穗粒数和千粒重关联位点在导入系中的验证 | 第47-54页 |
2.3.1 导入系中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关联分析 | 第47-49页 |
2.3.2 优异等位变异的表型效应 | 第49-52页 |
2.3.3 不同背景选择导入系群体间的比较 | 第52-54页 |
2.4 影响穗粒数和千粒重新基因的发掘 | 第54-61页 |
2.4.1 与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关联的SNP位点 | 第54-55页 |
2.4.2 优异等位变异的表型效应 | 第55页 |
2.4.3 优异等位变异的分布 | 第55-59页 |
2.4.4 优异等位变异间的加性效应 | 第59-61页 |
3 讨论 | 第61-65页 |
3.1 巢式关联群体的优势 | 第61-62页 |
3.2 SSR标记与SNP标记的比较 | 第62-63页 |
3.3 重要优异等位变异在小麦高产育种中的利用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小麦冠层温度与产量及构成因子间的关系 | 第65-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页 |
1.1 材料 | 第66页 |
1.2 冠层温度的测定 | 第66页 |
1.3 基因型数据的获取 | 第66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66页 |
2 结果分析 | 第66-74页 |
2.1 表型性状分析 | 第67页 |
2.2 4个选择导入系群体间冠层温度的比较 | 第67-68页 |
2.3 冠层温度与产量及构成因子间的关系 | 第68-71页 |
2.4 冠层温度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71-74页 |
2.4.1 SNP标记 | 第71页 |
2.4.2 SSR标记 | 第71-74页 |
3 讨论 | 第74-76页 |
3.1 冠层温度与产量间的关系 | 第74-75页 |
3.2 小麦冠层温度的遗传分析 | 第75-76页 |
第五章 小麦叶绿素含量与产量及构成因子间的关系 | 第76-8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7-78页 |
1.1 材料 | 第77页 |
1.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77页 |
1.3 基因型数据的获取 | 第77-78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78页 |
2 结果分析 | 第78-86页 |
2.1 表型性状分析 | 第78页 |
2.2 4个选择导入系群体间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 第78-79页 |
2.3 叶绿素含量与产量及构成因子间的关系 | 第79-82页 |
2.4 叶绿素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82-86页 |
2.4.1 SNP标记 | 第82-83页 |
2.4.2 SSR标记 | 第83-86页 |
3 讨论 | 第86-88页 |
3.1 叶绿素含量与产量间的关系 | 第86页 |
3.2 小麦叶绿素含量的遗传分析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 | 第103-104页 |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 | 第104-106页 |
个人简历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