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9页 |
(一)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四)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1. 研究重点 | 第17-18页 |
2. 创新点 | 第18页 |
3. 研究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一、 大学生政治冷漠相关概念、表现、特点及负面影响 | 第19-27页 |
(一) 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1. 政治参与 | 第20页 |
2. 政治冷漠 | 第20页 |
3. 大学生政治冷漠 | 第20页 |
(二) 大学生政治冷漠的表现 | 第20-24页 |
1. 对党团活动冷漠 | 第21-22页 |
2. 对参加校园政治活动冷漠 | 第22页 |
3. 对政治学习冷漠 | 第22-23页 |
4. 对国家大事冷漠 | 第23-24页 |
5. 偏激的政治参与 | 第24页 |
(三) 大学生政治冷漠的心理特点 | 第24-25页 |
1. 政治参与意识的觉醒和探索 | 第24-25页 |
2.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导致心理失衡 | 第25页 |
3. 积极的理想与消极的冷漠并存 | 第25页 |
(四) 大学生政治冷漠的负面影响 | 第25-27页 |
1. 影响社会和谐 | 第25-26页 |
2. 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 第26页 |
3. 影响学校教育 | 第26-27页 |
二、 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成因 | 第27-33页 |
(一) 传统政治文化因素 | 第27-28页 |
(二) 社会环境因素 | 第28-30页 |
(三) 学校教育因素 | 第30-31页 |
(四) 大学生自身因素 | 第31-33页 |
三、 大学生政治冷漠的解决策略 | 第33-40页 |
(一) 国家层面的解决对策 | 第33-35页 |
1. 进一步深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 第33页 |
2. 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 第33-34页 |
3.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34页 |
4. 提升政府执政行政能力 | 第34-35页 |
(二) 学校层面的解决对策 | 第35-37页 |
1. 改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模式 | 第35页 |
2. 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 第35-36页 |
3. 拓展学生政治参与实践途径 | 第36-37页 |
(三) 大学生自身解决策略 | 第37-40页 |
1. 提高自身政治综合素质 | 第37-38页 |
2. 建立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第38页 |
3. 大学生应强化责任与使命意识 | 第38-39页 |
4. 大学生应当有清醒的政治参与头脑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