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双季玉米在河北平原适应性的系统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9-15页
    1.1 立题背景第9页
    1.2 河北平原种植制度的发展第9-13页
        1.2.1 集约型水浇地两熟制第9-10页
        1.2.2 棉田多熟制第10-11页
        1.2.3 水田两熟制第11页
        1.2.4 雨养两熟制第11-12页
        1.2.5 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套作三熟制第12页
        1.2.6 双季玉米二熟制第12页
        1.2.7 杨农复合种植第12-13页
    1.3 作物生长模型研究进展第13-14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页
    1.5 技术路线第14-1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5-20页
    2.1 试验田基本情况第15页
    2.2 试验设计第15-16页
    2.3 田间观察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6-18页
        2.3.1 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和田间耗水量的计算第16页
        2.3.2 产量的测定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第16-17页
        2.3.3 干物质积累量与干物质产能第17页
        2.3.4 叶面积指数(LAI)第17页
        2.3.5 生育时期、地温的记录及气象数据的收集第17-18页
        2.3.6 光温生产效率第18页
    2.4 模型结构和评价指标第18-19页
        2.4.1 APSIM 的结构第19页
        2.4.2 模型的评价指标第19页
    2.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第19-2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0-47页
    3.1 各季玉米的生育进程及农艺性状的比较第20-28页
        3.1.1 生育进程第20-21页
        3.1.2 干物质积累及株高第21-25页
        3.1.3 不同播期和品种的 LAI 变化动态第25页
        3.1.4 夏播和春播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第25-26页
        3.1.5 春播和夏播不同玉米品种收获时的籽粒成熟度第26-28页
    3.2 双季玉米与小麦-玉米综合效益的比较第28-32页
        3.2.1 农田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第28-29页
        3.2.2 双季玉米和冬小麦-夏玉米的光能利用与光能生产效率比较第29-30页
        3.2.3 积温占用与温度生产效率第30-31页
        3.2.4 双季玉米的周年能量生产第31页
        3.2.5 双季玉米的经济效果第31-32页
    3.3 双季玉米在河北平原的适应范围第32-37页
        3.3.1 双季玉米在河北平原的积温满足情况第32-33页
        3.3.2 地膜覆盖对积温的补偿效果第33-37页
    3.4 利用 APSIM 对双季玉米在河北平原适应性的评价第37-47页
        3.4.1 APSIM 参数的校验与数据的来源第37页
        3.4.2 APSIM 校准与验证第37-42页
        3.4.3 利用 APSIM 评价双季玉米在河北平原的适应性第42-47页
4 讨论与结论第47-50页
    4.1 讨论第47-49页
        4.1.1 春玉米-夏玉米新型种植制度第47页
        4.1.2 春玉米-夏玉米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第47-48页
        4.1.3 春玉米-夏玉米两熟种植关键技术措施第48-49页
    4.2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4-55页
作者简介第55-56页
    基本情况第55页
    教育背景第55页
    参加课题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嗜线虫致病杆菌Txp40蛋白毒素的分离纯化及作用靶标的研究
下一篇: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