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公安工作论文--治安工作论文--公共秩序管理论文

我国现阶段劳资冲突及其治理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序言第9-25页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1页
    二、文献综述第11-23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3-24页
    四、主要创新之处第24-25页
第一章 我国现阶段劳资冲突的概况及新变化第25-42页
    第一节 我国劳资冲突的概况第25-32页
        一、总体和谐的发展形势没有改变第25-26页
        二、发生冲突的社会基础较为广泛第26-27页
        三、冲突调处治理机制已基本形成第27-28页
        四、冲突案件数量长期在高位运行第28-29页
        五、劳资冲突的有关分布相对集中第29-32页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劳资冲突出现的新变化第32-42页
        一、行政性劳动关系向法治化的市场劳动关系转变第32-33页
        二、劳资冲突双方的主体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第33-34页
        三、集体劳动冲突案件的总体规模很大第34-36页
        四、群体性劳资冲突事件规模急剧上升第36-37页
        五、权利型劳资冲突向利益型劳动冲突转变第37-39页
        六、劳资冲突的“倒逼机制”效应日益加强第39-40页
        七、外资企业劳资冲突向复杂化转变较迅速第40-42页
第二章 我国现阶段劳资冲突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第42-65页
    第一节 我国现阶段劳资冲突治理存在的问题第42-52页
        一、对劳资冲突及其治理存在较大认识偏差第42-43页
        二、治理主体还不适应劳动关系的发展形势第43-45页
        三、劳资冲突治理体系的运行效率不高第45-46页
        四、劳资冲突治理的法规效力急待加强第46-48页
        五、劳资冲突治理的执行体系很不完善第48-51页
        六、面临跨国企业海外劳资冲突频发的挑战第51-52页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劳资冲突治理所存问题的原因分析第52-65页
        一、认知水平跟不上社会高速发展与巨变的形势第52-55页
        二、心理契约与信息社会对冲突主体的深刻影响第55-57页
        三、调裁审治理程序模式不适应劳动关系的发展第57-59页
        四、劳动法律法规与相关制度建设还不够健全第59-60页
        五、政府履行劳资冲突治理的职能缺位与错位第60-63页
        六、我国跨国企业缺少海外劳资冲突的应对体系第63-65页
第三章 我国现阶段劳资冲突的治理措施第65-98页
    第一节 确立现阶段劳资冲突治理的新理念第65-67页
        一、正确客观地认识现阶段劳资冲突第65-66页
        二、须有效把握调处劳资冲突的动态第66-67页
        三、不能背弃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劳动关系理论第67页
    第二节 构建高效的新型劳资冲突治理机制第67-78页
        一、加紧完善劳资冲突预防机制第67-72页
        二、建立企业劳资双方制衡机制第72-75页
        三、构建劳资冲突缓冲协调机制第75-78页
    第三节 推进我国劳资冲突治理的法制化第78-82页
        一、完善劳动立法和劳动政策第79页
        二、健全劳资冲突执法保障体系第79-81页
        三、加强劳动监察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第81-82页
        四、强化劳动争议处理的援助体系建设第82页
    第四节 完善现阶段劳资冲突治理的执行体系第82-88页
        一、有国家宏观政策作执行保障第82-84页
        二、以和谐社会建设为主要抓手第84-85页
        三、建立诚信档案和保障基金第85页
        四、加强心理契约与劳动契约协同第85-88页
        五、发挥非政府组织的调解作用第88页
    第五节 为我国跨国企业调处劳资冲突提供后盾支持第88-91页
        一、适应劳动关系的国际化变革第88-89页
        二、健全劳资关系调节的后盾体系第89-90页
        三、兼收并蓄确保冲突治理的高效与长效第90-91页
    第六节 加强我国现阶段劳资冲突治理的创新第91-98页
        一、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化治理平台第91-94页
        二、创新推广劳资冲突四方联动调解机制第94-97页
        三、构建劳资冲突治理体系的整体框架第97-98页
结语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4页
致谢第104-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部制视野下的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研究--以永州市为例
下一篇:当前我国民航机场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研究--以长沙黄花机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