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4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2-14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4-24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24-26页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地方交通运输部门大部制综合改革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26-37页 |
第一节 大部制及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的内涵 | 第26-30页 |
一、大部制及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的含义 | 第26-27页 |
二、大部制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的特征 | 第27页 |
三、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的目的与作用 | 第27-29页 |
四、交通运输部门大部制综合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大部制视野下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的理论基础 | 第30-37页 |
一、政府职能转变理论 | 第30-32页 |
二、顶层设计理论 | 第32-33页 |
三、组织流程再造理论 | 第33-35页 |
四、行政效能理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大部制视野下永州市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的现状 | 第37-46页 |
第一节 职能职责及机构的变化 | 第37-40页 |
一、职能职责的变化 | 第37-38页 |
二、机构的变化 | 第38-40页 |
三、编制及人员的变化 | 第40页 |
第二节 市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职责及机构编制现状 | 第40-42页 |
一、市级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 | 第40-41页 |
二、县区及乡镇交通运输管理机构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市县交通运输专业管理机构职责及人员编制情况 | 第42-46页 |
一、公路管理机构 | 第42-43页 |
二、运输管理机构 | 第43-44页 |
三、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机构 | 第44页 |
四、水上运输管理机构 | 第44-45页 |
五、邮政管理机构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大部制视野下永州市交通运输部门改革的问题分析 | 第46-58页 |
第一节 永州市交通运输部门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46-50页 |
一、体制不完善、机构不健全 | 第46-47页 |
二、机构重叠,职能交叉 | 第47-48页 |
三、执法权分散,执法效果差 | 第48页 |
四、政事不分,事企不分 | 第48-49页 |
五、协调不顺,政令不畅 | 第49-50页 |
第二节 机构编制及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0-53页 |
一、人员编制分配不合理、不合法 | 第50-52页 |
二、人才结构失衡,专业人才后继乏人 | 第52页 |
三、职工岗位交流少,进出机制不畅 | 第52-53页 |
四、交叉任职带来了新的管理难题 | 第53页 |
第三节 永州市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第53-58页 |
一、顶层设计缺乏使得改革不完整且缺乏配套性 | 第53-54页 |
二、利益部门化造成部门内部改革推动难 | 第54-55页 |
三、维稳思维占主导导致改革纵深推进难 | 第55-56页 |
四、机构编制多元化影响部门内部的整合 | 第56页 |
五、安置干部多引发人才结构性不良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大部制视野下推进永州市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的对策 | 第58-74页 |
第一节 大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及基本原则 | 第58-62页 |
一、大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 | 第58页 |
二、大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的基本原则 | 第58-60页 |
三、大交通运输部门综合改革的准备工作 | 第60-62页 |
第二节 永州市交通运输部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 第62-68页 |
一、完善市、县区、乡镇三级交通行政管理体制 | 第62-64页 |
二、优化专业管理机构和内设机构的设置 | 第64-66页 |
三、统一确定专业管理机构名称、性质和机构级别 | 第66页 |
四、科学确定各机构的“三定方案” | 第66-67页 |
五、强化交通运输部门内外协调机制 | 第67-68页 |
第三节 推进公益性及经营类事业单位的改革 | 第68-71页 |
一、实行政事分离,深化公路养护运营机制改革 | 第69-70页 |
二、推进事企分离,经营性事业单位改组为企业 | 第70页 |
三、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完善公交价格补贴机制 | 第70页 |
四、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交通运输信息平台 | 第70-71页 |
第四节 深化交通运输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 第71-74页 |
一、优化人才结构 | 第71页 |
二、建立竞争上岗及岗位交流制度 | 第71-72页 |
三、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 第72页 |
四、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 | 第72页 |
五、妥善安排改革分流人员 | 第72-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