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师评阅表 | 第3-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主要缩略表 | 第10-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 1.1 大豆的起源 | 第12页 |
| 1.2 大豆在国内外的现状 | 第12-14页 |
| 1.3 大豆产量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 1.3.1 栽培技术在大豆生产中的作用 | 第14-15页 |
| 1.3.2 传统育种在大豆高产中的作用 | 第15页 |
| 1.3.3 分子标记技术在大豆高产中的运用 | 第15-17页 |
| 1.3.4 大豆产量的重要农业性状 QTL 的研究 | 第17-18页 |
| 1.4 作物矮生性状的遗传研究 | 第18-20页 |
| 1.4.1 水稻矮生性状的遗传研究 | 第19页 |
| 1.4.2 小麦矮生性状的遗传研究 | 第19页 |
| 1.4.3 玉米矮生性状的遗传研究 | 第19-20页 |
| 1.4.4 大豆矮生性状的遗传研究 | 第20页 |
| 1.4.5 其他作物矮生性状的研究 | 第20页 |
| 1.5 植物激素与矮化 | 第20-25页 |
| 1.5.1 赤霉素的合成与转导 | 第21-22页 |
| 1.5.2 赤霉素对植物株高的调控 | 第22-23页 |
| 1.5.3 油菜素内酯的合成与转导 | 第23-24页 |
| 1.5.4 油菜素内酯对株高的调控 | 第24页 |
| 1.5.5 生长素的合成与转导 | 第24-25页 |
| 1.5.6 生长素对株高的调控 | 第25页 |
| 1.6 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 1.6.1 转录组测序技术 | 第25页 |
| 1.6.2 数字化表达谱的研究 | 第25页 |
| 1.6.3 RNA-Seq 技术的过程及优势 | 第25-26页 |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 2.1.1 植物材料 | 第27页 |
| 2.1.2 主要生物试剂以及仪器 | 第27页 |
| 2.1.3 半定量 RT-PCR 与实时荧光定量 PCR 引物 | 第27页 |
| 2.2 试验方法 | 第27-33页 |
| 2.2.1 大豆矮小突变体 Gmdwarf1 表型观察 | 第27-28页 |
| 2.2.2 Total RNA 的提取 | 第28页 |
| 2.2.3 RNA 纯度测定以及电泳检测 | 第28页 |
| 2.2.4 转录组测序 | 第28-29页 |
| 2.2.5 转录组文库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9-31页 |
| 2.2.6 cDNA 第一链反转录的合成 | 第31-32页 |
| 2.2.7 半定量 RT-PCR 和 qRT-PCR 实验验证分析 | 第32页 |
| 2.2.8 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3-43页 |
| 3.1 大豆矮小突变体 Gmdwarf1 表型观察 | 第33-34页 |
| 3.1.1 大豆矮小突变体 Gmdwarf1 与大豆野生型表型对比 | 第33页 |
| 3.1.2 GA3及 IAA 处理大豆野生型和 Gmdwarf1 的表型观察 | 第33-34页 |
| 3.2 Total RNA 的提取结果检测 | 第34页 |
| 3.3 RNA-Seq 测序结果及分析 | 第34-40页 |
| 3.3.1 RNA-Seq 测序结果统计 | 第34-36页 |
| 3.3.2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第36-39页 |
| 3.3.3 Gene ontology 功能的显著性富集以及 pathway 分析 | 第39-40页 |
| 3.4 半定量 RT-PCR 和 qRT-PCR 实验验证分析 | 第40-41页 |
| 3.5 Glyma19g01590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3-45页 |
| 4.1 大豆矮小突变体 Gmdwarf1 为赤霉素合成缺陷型 | 第43页 |
| 4.2 RNA-Seq 测序数据显示在大豆矮小突变体 Gmdwarf1 中存在多个差异表达基因 | 第43-44页 |
| 4.3 Glyma19g01590 基因表达受赤霉素的调节 | 第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