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4页 |
ABSTRACT | 第14-2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22-28页 |
1.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2-25页 |
1.1.1 地形与田间小环境 | 第22页 |
1.1.2 地形与土壤环境 | 第22-24页 |
1.1.3 地形与植物生长发育 | 第24页 |
1.1.4 地形与烟叶的品质特征 | 第24-25页 |
1.2 本研究意义 | 第2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3.1 不同微地形烟地田间小气候特征分析 | 第25-26页 |
1.3.2 不同微地形烟地土壤环境特征分析 | 第26页 |
1.3.3 不同微地形对烤烟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26页 |
1.3.4 不同微地形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 第26-27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8-36页 |
2.1 试验区概况 | 第28-29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9-30页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30-35页 |
2.3.1 田间小气候 | 第30页 |
2.3.2 土壤指标测定 | 第30-31页 |
2.3.3 烟叶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指标 | 第31-33页 |
2.3.4 烟叶品质特征指标测定 | 第33-35页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5-36页 |
第三章 不同微地形烟地田间小气候特征分析 | 第36-46页 |
3.1 冠层空气温度 | 第36-37页 |
3.1.1 生育期冠层空气温度总体变化 | 第36页 |
3.1.2 生育期冠层空气温度日变化 | 第36-37页 |
3.2 地表温度 | 第37-38页 |
3.3 田间相对湿度 | 第38-39页 |
3.4 田间CO2浓度 | 第39-40页 |
3.4.1 团棵期之前田间CO2浓度比较 | 第39-40页 |
3.4.2 团棵期之前田间CO2浓度日变化比较 | 第40页 |
3.5 风速 | 第40页 |
3.6 光照强度 | 第40-41页 |
3.7 田间光谱特征分析 | 第41-43页 |
3.7.1 平均光谱 | 第41-42页 |
3.7.2 一阶微分平均光谱 | 第42-43页 |
3.8 讨论 | 第43-44页 |
3.8.1 冠层群体结构小气候效应分析 | 第43-44页 |
3.8.2 冠层光谱特征分析 | 第44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不同微地形烟地土壤环境特征分析 | 第46-70页 |
4.1 土壤水分含量 | 第46-54页 |
4.1.1 烤烟生育期试验地降雨分布情况 | 第46页 |
4.1.2 烤烟生育期微地形不同土层土壤水分相对含量变化及与降雨的相关性 | 第46-48页 |
4.1.3 不同微地形土壤水分相对含量对不同降雨强度的响应 | 第48-54页 |
4.2 土壤温度 | 第54-58页 |
4.2.1 生育期内不同微地形土壤温度变化 | 第54-56页 |
4.2.2 不同天气情况下不同微地形土壤温度的日变化 | 第56-57页 |
4.2.3 不同天气下不同土层温度的方差分析 | 第57-58页 |
4.3 土壤化学成分 | 第58-60页 |
4.3.1 pH值 | 第58-59页 |
4.3.2 有机质 | 第59页 |
4.3.3 速效养分 | 第59-60页 |
4.4 土壤微生物 | 第60-62页 |
4.4.1 不同微地形大田的真菌含量 | 第60页 |
4.4.2 不同微地形大田的放线菌含量 | 第60-61页 |
4.4.3 不同微地形大田的细菌含量 | 第61-62页 |
4.5 土壤酶 | 第62-64页 |
4.5.1 H2O2酶 | 第62-63页 |
4.5.2 脲酶 | 第63页 |
4.5.3 蔗糖酶 | 第63-64页 |
4.6 土壤置换对微地形烟地土壤环境的影响 | 第64-66页 |
4.6.1 土壤置换对微地形烟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64-65页 |
4.6.2 土壤置换对微地形烟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65-66页 |
4.6.3 土壤置换对微地形烟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66页 |
4.7 讨论 | 第66-68页 |
4.7.1 烤烟生育期微地形不同土层土壤水分相对含量差异分析 | 第66-67页 |
4.7.2 不同微地形烟地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分析 | 第67页 |
4.7.3 不同微地形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 | 第67-68页 |
4.7.4 不同微地形烟地土壤微生物、土壤酶差异 | 第6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不同微地形对烤烟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70-96页 |
5.1 生育期调查 | 第70页 |
5.2 农艺性状 | 第70-76页 |
5.2.1 叶片 | 第70-73页 |
5.2.2 株高 | 第73-74页 |
5.2.3 茎围 | 第74-75页 |
5.2.4 节距 | 第75页 |
5.2.5 叶面积指数 | 第75-76页 |
5.3 生物量 | 第76-78页 |
5.3.1 鲜重 | 第76-77页 |
5.3.2 干物重 | 第77-78页 |
5.3.3 根冠比 | 第78页 |
5.4 根系发育 | 第78-79页 |
5.4.1 根系活力 | 第78页 |
5.4.2 根系生长 | 第78-79页 |
5.5 碳氮代谢酶和抗氧化酶活性 | 第79-84页 |
5.5.1 碳代谢酶 | 第80-82页 |
5.5.2 氮代谢酶 | 第82-83页 |
5.5.3 抗氧化酶活性 | 第83-84页 |
5.6 群体光合速率 | 第84-87页 |
5.6.1 光合有效辐射(PAR) | 第84-85页 |
5.6.2 净光合速率(Pn) | 第85页 |
5.6.3 气孔导度(Gs)和细胞间CO2浓度(Ci) | 第85-86页 |
5.6.4 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率(WUE) | 第86-87页 |
5.6.5 叶片温度(TL) | 第87页 |
5.7 产量和产值 | 第87-88页 |
5.8 烟叶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88-92页 |
5.8.1 相关系数统计 | 第89-91页 |
5.8.2 回归方程建立 | 第91-92页 |
5.9 土壤置换对微地形处理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92-93页 |
5.9.1 微地形因素对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92页 |
5.9.2 土壤因素对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92-93页 |
5.10 讨论 | 第93-94页 |
5.10.1 干物质累积贡献率差异分析 | 第93页 |
5.10.2 碳氮代谢酶活性变化分析 | 第93页 |
5.10.3 群体光合指标关系分析 | 第93-94页 |
5.10.4 不同微地形处理下烟叶产量影响因素 | 第94页 |
5.11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六章 不同微地形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 第96-121页 |
6.1 烟叶感官评吸评价 | 第96-98页 |
6.2 烤后烟叶中性物质含量 | 第98-102页 |
6.3 物理特征 | 第102-103页 |
6.4 内在化学成分 | 第103-110页 |
6.4.1 含氮化合物 | 第103-105页 |
6.4.2 糖类化合物 | 第105-108页 |
6.4.3 钾素含量 | 第108页 |
6.4.4 氯素含量 | 第108-109页 |
6.4.5 化学成分协调性指标 | 第109-110页 |
6.5 示范点烟叶品质调查分析 | 第110-115页 |
6.5.1 烟叶感官评吸评价 | 第110-112页 |
6.5.2 烤后烟叶中性物质含量 | 第112-113页 |
6.5.3 物理特征 | 第113-114页 |
6.5.4 内在化学成分 | 第114-115页 |
6.6 烤烟品质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5-116页 |
6.7 讨论 | 第116-119页 |
6.7.1 香气物质对烟叶品质的作用 | 第116-117页 |
6.7.2 含梗率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 第117页 |
6.7.3 氯素含量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 第117页 |
6.7.4 蔗糖含量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6.7.5 微地形处理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分析 | 第118页 |
6.7.6 微地形处理烟叶质量影响因素 | 第118-119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21-124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24-125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7页 |
附图 | 第137-141页 |
缩略词表 | 第141-143页 |
致谢 | 第143-145页 |
发表论文、授权专利、参加课题及成果一览表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