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育史论文

民国时期开封教育实验区研究(1932-1938)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导论第10-17页
    (一) 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第10-12页
        1. 研究缘由第10-11页
        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2-13页
        1. “开封教育实验区”的界定第12页
        2. “开封教育实验”的范畴第12-13页
    (三)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第13-15页
        1. 民国时期教育实验区研究第13-14页
        2. 开封教育实验区研究第14-15页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5-17页
        1. 研究思路第15-16页
        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一、民国时期开封教育实验区的兴办与发展第17-21页
    (一) 兴办背景第17-18页
        1. 教育实验思潮及运动的驱使第17页
        2. 河南初等教育改革的牵引第17-18页
        3. 教育家的积极倡导和参与第18页
    (二) 发展历程第18-21页
        1. 起步阶段:克服困难,艰难初创第19页
        2. 发展阶段:稳步推进,收效良好第19页
        3. 转折阶段:经费紧张,重心转移第19-20页
        4. 推广阶段:实验有效,逐步推开第20页
        5. 衰落阶段:抗战爆发,被迫南迁第20-21页
二、民国时期开封教育实验区的机构与规章第21-35页
    (一) 实验区组织机构的基本框架第21-23页
    (二) 实验区规章制度的设立第23-28页
        1. 委员会规程及办事细则第24-26页
        2. 委员会教学研究会组织规程第26-27页
        3. 各部办事通则及会议规程第27-28页
    (三) 实验区各部门工作的运行第28-35页
        1. 领导机构的宏观决策第28-29页
        2. 实施机构的分头落实第29-35页
三、民国时期开封教育实验区的实验活动第35-44页
    (一) 开封教育实验区的实验方案第35-39页
        1. 二重制的编制体系第36-37页
        2. 以单元为主的活动课程第37页
        3. 自主选编的实验教材第37-38页
        4.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第38-39页
    (二) 开封教育实验区的实验活动过程第39-44页
        1. 第一期:以识字教学为主第40页
        2. 第二期:从识字到读书第40-41页
        3. 第三期:开始自由阅读第41-44页
四、民国时期开封教育实验区的分析评价第44-55页
    (一) 开封教育实验区的实验特点第44-47页
        1. “改造而非仿造”的实验性第44-45页
        2. 兼顾实验与研究的整体性第45页
        3. 成本低效果良的经济性第45-46页
        4. 务求实验成效的实用性第46-47页
    (二) 开封教育实验区的实验成果第47-50页
        1. 理论成果——“廉方教学法”第47-48页
        2. 实践成果——“二重制”实验第48-50页
    (三) 开封教育实验区的历史影响第50-53页
        1. 开封教育实验区的社会反响第50-52页
        2. 开封教育实验区的历史价值第52-53页
    (四) 开封教育实验工作存在的不足第53-55页
        1. 教学实验过程较为复杂第53页
        2. 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过高第53页
        3. 中小学衔接关系未处理好第53-55页
结语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致谢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基于H省W市S高校的调查
下一篇:改革开放后外人来鄂留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