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概述 | 第11页 |
1.2 萘酰亚胺类荧光体的结构和特点 | 第11-12页 |
1.3 氟离子的性质及检测氟离子的探针 | 第12-18页 |
1.3.1 氟离子的性质及检测意义 | 第12-13页 |
1.3.2 基于氢键的氟离子探针 | 第13-15页 |
1.3.3 基于硼化物的氟离子荧光探针 | 第15-16页 |
1.3.4 基于Si-O断裂设别氟离子荧光探针 | 第16-18页 |
1.4 氰化物的性质及检测CN-的荧光探针 | 第18-22页 |
1.4.1 氰化物的性质及检测意义 | 第18页 |
1.4.2 基于金属离子取代识别CN-的探针 | 第18-20页 |
1.4.3 基于化学反应识别CN-的探针 | 第20-22页 |
1.5 本篇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基于萘酰亚胺构筑的同时识别F-和CN-的化学传感器合成与光谱性质研究 | 第25-51页 |
2.1 设计思路 | 第25页 |
2.2 试剂和仪器 | 第25-27页 |
2.2.1 仪器 | 第25-26页 |
2.2.2 试剂和药品 | 第26-27页 |
2.3 L1-L5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27-32页 |
2.3.1 化合物a和A的取代基的合成路线和结构表征 | 第27-28页 |
2.3.2 化合物L1-L3和A的合成路线和结构表征 | 第28-31页 |
2.3.3 化合物L4的合成路线与结构表征 | 第31-32页 |
2.3.4 化合物L5的合成路线和结构表征 | 第32页 |
2.4 光谱测试所需溶液的配置和量子产率计算 | 第32-33页 |
2.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测试所需溶液的配置方法 | 第32-33页 |
2.4.2 荧光量子产率计算 | 第33页 |
2.4.3 核磁共振光谱实验中测试溶液的配置 | 第33页 |
2.5 化合物L1-L5的结果与讨论 | 第33-49页 |
2.5.1 化合物L1-L5的光谱性质 | 第33-34页 |
2.5.2 化合物L1-L5加入阴离子的光谱性质 | 第34-36页 |
2.5.3 化合物L4和L5加入阴离子的紫外吸收滴定实验 | 第36-39页 |
2.5.4 确定化合物L1-L5与阴离子之间的计量关系 | 第39-43页 |
2.5.5 通过核磁滴定实验验证化合物L1-L5与阴离子的作用机理 | 第43-47页 |
2.5.6 化合物L3和L5对阴离子的选择性实验 | 第47-48页 |
2.5.7 化合物L5的晶体数据 | 第48-4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基于萘酰亚胺4位不同芳香胺衍生物的合成与光谱性质及识别F-规律的研究 | 第51-69页 |
3.1 设计思路 | 第51页 |
3.2 仪器、试剂和药品 | 第51-53页 |
3.2.1 仪器 | 第51-52页 |
3.2.2 试剂和药品 | 第52-53页 |
3.3 化合物 1~10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 第53-58页 |
3.3.1 合成路线 | 第53页 |
3.3.2 结构表征 | 第53-58页 |
3.4 光谱测试所需溶液的配置和量子产率计算 | 第58页 |
3.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测试所需溶液的配置方法 | 第58页 |
3.4.2 核磁共振光谱实验中测试溶液的配置 | 第58页 |
3.4.3 量子产率计算方法 | 第58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58-67页 |
3.5.1 化合物 1~10的光谱性质 | 第58-59页 |
3.5.2 化合物 1~10加入氟离子的光谱性质 | 第59-62页 |
3.5.3 确定化合物与阴离子之间的计量关系 | 第62-65页 |
3.5.4 通过核磁滴定实验验证化合物 1~10与阴离子的作用机理 | 第65-66页 |
3.5.5 化合物对阴离子的选择性实验 | 第66-6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