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中有“道”:桂北侗族糯稻文化研究--以三江侗族自治县车寨村为个案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一、绪论 | 第11-19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1页 |
(二) 研究评述 | 第11-15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4.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三) 田野点概况 | 第15-19页 |
1. 自然环境 | 第15-16页 |
2. 人文环境 | 第16-17页 |
3. 宗教信仰 | 第17-19页 |
二、物质生产中的糯文化 | 第19-26页 |
(一) 糯稻耕作 | 第19-23页 |
1. 生产选择 | 第19-20页 |
2. 田间管理 | 第20-22页 |
3. 晾晒方式 | 第22-23页 |
(二) 稻田养鱼 | 第23-26页 |
1. 优势条件 | 第23-24页 |
2. 养鱼技术 | 第24-26页 |
三、日常生活中的糯文化 | 第26-34页 |
(一) 食物圈阶序体系 | 第26-32页 |
1. 糯米 | 第26-27页 |
2. 糍粑 | 第27-29页 |
3. 饮食搭配 | 第29-32页 |
(二) 糯的价值 | 第32-34页 |
1. 稻草灰 | 第32页 |
2. 稻草药 | 第32-33页 |
3. 编织品 | 第33页 |
4. 粘合物 | 第33-34页 |
四、生活礼仪中的糯文化 | 第34-50页 |
(一) 生命礼仪——祈愿祝福的寄托 | 第34-39页 |
1. 出生礼 | 第34-35页 |
2. 婚礼 | 第35-37页 |
3. 葬礼 | 第37-39页 |
(二) 岁时礼仪——糯文化的农业展演 | 第39-45页 |
1. 春节 | 第39-40页 |
2. 春社 | 第40-41页 |
3. 清明节 | 第41页 |
4. 天贶节 | 第41-42页 |
5. 新米节 | 第42-44页 |
6. 公多节 | 第44-45页 |
(三) 过关礼仪——恢复到秩序世界的媒介 | 第45-50页 |
1. 百口关 | 第45页 |
2. 天狗关 | 第45-46页 |
3. 改官 | 第46页 |
4. 安屋 | 第46-47页 |
5. 米卜 | 第47页 |
6. 添粮 | 第47-49页 |
7. 乔迁 | 第49-50页 |
五、民族象征的糯文化 | 第50-60页 |
(一) 以糯为贵 | 第50-51页 |
(二) 礼物意义 | 第51-52页 |
(三) 花饭象征 | 第52-53页 |
(四) 认同边界——生与熟糯米饭 | 第53-54页 |
(五) 爱情载体——扁米 | 第54-55页 |
(六) 民族表述的载体 | 第55-56页 |
1. 量田表述 | 第55页 |
2. 文娱表述 | 第55-56页 |
3. 语言表述 | 第56页 |
(七) 自我与边缘化的隐喻 | 第56-59页 |
1. 是否吃糯米 | 第56-57页 |
2. 是否认知糯米 | 第57-59页 |
(八) 权力与财富的象征 | 第59-60页 |
六、结语 | 第60-62页 |
注释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一 | 第66-67页 |
附录二 | 第67-72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