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绪论第15-31页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第15-18页
        1.1.1 研究缘起第15-17页
        1.1.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8-27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9-21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21-27页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27-29页
        1.3.1 研究思路第27-28页
        1.3.2 研究方法第28-29页
    1.4 论文创新及不足第29-31页
        1.4.1 论文创新第29页
        1.4.2 论文不足第29-31页
第2章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解读第31-51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31-35页
        2.1.1 生态第31-32页
        2.1.2 生态系统第32-33页
        2.1.3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第33-35页
    2.2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目标第35-36页
        2.2.1 生态因子达于和谐第35页
        2.2.2 生态系统止于平衡第35-36页
    2.3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特征第36-38页
        2.3.1 整体协调性第36-37页
        2.3.2 复杂开放性第37页
        2.3.3 动态平衡性第37-38页
        2.3.4 思想能动性第38页
    2.4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功能第38-41页
        2.4.1 目标实现功能第39页
        2.4.2 要素整合功能第39-40页
        2.4.3 规范维系功能第40-41页
        2.4.4 环境适应功能第41页
    2.5 生态学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联性第41-51页
        2.5.1 生态视域的内蕴特征第41-44页
        2.5.2 高职教育的时代审视第44-45页
        2.5.3 生态学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界融合第45-51页
第3章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依据第51-71页
    3.1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第51-56页
        3.1.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第51-53页
        3.1.2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第53-55页
        3.1.3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第55-56页
    3.2 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思想第56-63页
        3.2.1 生态文明理论第56-60页
        3.2.2“四个全面”战略第60-61页
        3.2.3 五大发展理念第61-63页
    3.3 西方教育生态理论第63-66页
        3.3.1 布朗弗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第63-64页
        3.3.2 埃格尔斯顿的教育资源分布理论第64-65页
        3.3.3 克雷明的教育系统理论第65-66页
    3.4 相关学科的生态理论第66-71页
        3.4.1 社会生态学理论第66-67页
        3.4.2 政治生态学理论第67-68页
        3.4.3 德育生态学理论第68-71页
第4章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基本要素第71-95页
    4.1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主体第71-78页
        4.1.1 生态系统建设主体的涵义第71-72页
        4.1.2 生态系统建设主体的功能第72-74页
        4.1.3 生态系统建设主体的结构第74-75页
        4.1.4 生态系统建设主体的特性第75-78页
    4.2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客体第78-81页
        4.2.1 生态系统建设客体的涵义第78-79页
        4.2.2 生态系统建设客体的作用第79页
        4.2.3 生态系统建设客体的特性第79-81页
    4.3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介体第81-86页
        4.3.1 生态系统建设介体的涵义第81-82页
        4.3.2 生态系统建设介体的要素第82-85页
        4.3.3 生态系统建设介体的特性第85-86页
    4.4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环体第86-89页
        4.4.1 生态系统建设环体的涵义第86-87页
        4.4.2 生态系统建设环体的作用第87-88页
        4.4.3 生态系统建设环体的特性第88-89页
    4.5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要素的相互关系第89-95页
        4.5.1 生态系统建设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第90-92页
        4.5.2 生态系统建设主客体与介体的关系第92-93页
        4.5.3 生态系统建设主客体与环体的关系第93页
        4.5.4 生态系统建设介体与环体的关系第93-95页
第5章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发展现状第95-121页
    5.1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现实成就第95-100页
        5.1.1 常态发展思想认识日益加强第95-97页
        5.1.2 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完善落实第97-98页
        5.1.3 教育内容方法载体全面发展第98-100页
    5.2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问题表征第100-114页
        5.2.1 主体素质不高第100-102页
        5.2.2 客体观念多元第102-110页
        5.2.3 介体因素滞后第110-112页
        5.2.4 环体情势严峻第112-114页
    5.3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问题成因第114-121页
        5.3.1 意识形态淡化的影响第114-115页
        5.3.2 价值观多元化的干扰第115-116页
        5.3.3 新媒体扩张性的冲击第116-117页
        5.3.4 抛弃灌输主张的限制第117-118页
        5.3.5 系统要素生态位错乱第118-121页
第6章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路径优化第121-155页
    6.1 强化生态系统建设主体的立德树人责任第121-124页
        6.1.1 坚定政治信念第121-122页
        6.1.2 提升职业道德第122-123页
        6.1.3 增强业务能力第123页
        6.1.4 加强自律意识第123-124页
    6.2 提升生态系统建设客体的自觉学习意识第124-131页
        6.2.1 重视客体类别差异第125-126页
        6.2.2 加强客体知识求源第126-128页
        6.2.3 增进客体情感依属第128-129页
        6.2.4 激发客体自我教育第129-131页
    6.3 提高生态系统建设介体的传递传导效能第131-144页
        6.3.1 强化丰富多样的内容第131-136页
        6.3.2 探索灵活多元的方法第136-139页
        6.3.3 创新多变新颖的载体第139-144页
    6.4 促进生态系统建设环体的正向引导作用第144-155页
        6.4.1 营造以善化人的社会文化环境第144-146页
        6.4.2 打造以文化人的校园文化环境第146-147页
        6.4.3 塑造以和化人的家庭文化环境第147-150页
        6.4.4 创造以合化人的行业文化环境第150-155页
结语第155-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67页
附录第167-171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71-172页
致谢第172-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结合用户属性的邮件分类方法研究
下一篇: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