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2-36页 |
1.1 问题的缘起及相关背景 | 第12-15页 |
1.1.1 中国目前人居环境建设现状与特点 | 第12-13页 |
1.1.2 中国现阶段人居环境存在问题 | 第13-15页 |
1.2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 | 第15-18页 |
1.2.1 国内主要研究团队与研究方向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的趋向 | 第17-18页 |
1.3 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 第18-30页 |
1.3.1 建筑师的零星探索 | 第18-20页 |
1.3.2 各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积极推动 | 第20-21页 |
1.3.3 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 第21-23页 |
1.3.4 两个值得一提的实践案例 | 第23-30页 |
1.4 几个基本概念:人居环境,生态城市,绿色住区 | 第30-32页 |
1.4.1 人居环境 | 第30-31页 |
1.4.2 生态城市 | 第31页 |
1.4.3 绿色住区 | 第31-32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32-34页 |
1.6 研究意义、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4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34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34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34页 |
1.7 本课题主要创新之处 | 第34-35页 |
1.8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2 人居环境问题的经济、社会与哲学反思 | 第36-48页 |
2.1 现象与反思 | 第36-39页 |
2.1.1 现象:不一样的地区,同样的问题 | 第36页 |
2.1.2 问题的反思 | 第36-39页 |
2.2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其困境 | 第39-43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9-40页 |
2.2.2 可持续发展框架的多重建构 | 第40-42页 |
2.2.3 可持续发展思想理论的尴尬与困境 | 第42-43页 |
2.3 深层生态学的思想 | 第43-46页 |
2.3.1 生态运动思想:从浅层到深层 | 第43-46页 |
2.3.2 深层生态学:为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 第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页 |
附录: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的艰难历程 | 第46-48页 |
3 基本人居生态单元的概念及其科学基础 | 第48-70页 |
3.1 传统的人居模式及其潜藏的朴素生态单元意识 | 第48-51页 |
3.1.1 原始人的居住模式 | 第48页 |
3.1.2 原始人居模式的景观生态学分析 | 第48-49页 |
3.1.3 中国传统的人居模式与理想居住图景 | 第49-51页 |
3.2 基本人居生态单元的人居环境概念及其特征 | 第51-53页 |
3.2.1 基本人居生态单元的概念 | 第51-52页 |
3.2.2 基本人居生态单元的特征 | 第52-53页 |
3.3 基本人居生态单元的科学基础 | 第53-62页 |
3.3.1 系统论原理 | 第53-55页 |
3.3.2 生物学原理 | 第55-56页 |
3.3.3 生态学原理 | 第56-59页 |
3.3.4 景观生态学原理 | 第59-62页 |
3.4 两类特殊的基本人居生态单元 | 第62-69页 |
3.4.1 岛屿类型的基本人居生态单元 | 第62-66页 |
3.4.2 绿洲 | 第66-6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4 小流域类型基本人居生态单元的特征、规律 | 第70-89页 |
4.1 流域、小流域的基本概念 | 第70页 |
4.2 小流域人居环境的特点 | 第70-73页 |
4.2.1 小流域的自然特征 | 第70-71页 |
4.2.2 小流域人居环境的经济、社会特征 | 第71-72页 |
4.2.3 小流域人居环境的空间与形态特征 | 第72-73页 |
4.3 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人居环境建设 | 第73-79页 |
4.3.1 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人居环境的紧密关系 | 第73-74页 |
4.3.2 以流域为单元,统一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划的可能--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经验 | 第74-75页 |
4.3.3 小流域人居环境困境原因--宜昌黄柏河的教训 | 第75-79页 |
4.4 浒溪生态园:一个基于小流域的人居生态单元开发实践 | 第79-88页 |
4.4.1 相关背景 | 第79-81页 |
4.4.2 流域整体生态优先的规划思路和方法 | 第81-83页 |
4.4.3 基于景观生态学:强调整体空间与景观结构的规划理念与思路 | 第83-84页 |
4.4.4 具体规划结构:在生态基质上,进行“一带三区N个气泡”的开发 | 第84-8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5 界面--基本人居生态单元的空间要素及其关系 | 第89-134页 |
5.1 基本原理 | 第89-94页 |
5.1.1 界面的相关概念 | 第89-90页 |
5.1.2 人居环境界面的作用与特征 | 第90-92页 |
5.1.3 界面效应与城市景观 | 第92-93页 |
5.1.4 以“界面”的观念对人居环境问题的解析 | 第93-94页 |
5.2 “柔性界面”的概念 | 第94-96页 |
5.2.1 概念的提出 | 第94-96页 |
5.3 滨水柔性界面的探讨:京杭运河(杭州段)为例 | 第96-105页 |
5.3.1 以界面的思想来分析运河(杭州城区段)存在的问题 | 第97-98页 |
5.3.2 运河沿线界面整治与激活:整体景观结构的思路 | 第98-100页 |
5.3.3 运河沿线绿地现状与问题解析 | 第100-101页 |
5.3.4 运河沿线界面的活力创造与道路之间的矛盾与解决思路 | 第101-105页 |
5.4 住区边缘柔性界面--城乡的协调发展 | 第105-120页 |
5.4.1 边缘界面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关系 | 第105-109页 |
5.4.2 各种理想城市模式的共性分析 | 第109-110页 |
5.4.3 界面效应视野中的城市边缘特征 | 第110-112页 |
5.4.4 城乡空间互动--城市边缘界面的互动原理 | 第112页 |
5.4.5 实证研究:杭州城西边缘空间的演化 | 第112-120页 |
5.5 城市中心区的柔性界面系统:以余姚老城中心区的改造为例 | 第120-126页 |
5.5.1 中心区界面与城市设计 | 第120-122页 |
5.5.2 离散界面的缝合--余姚中心区整治 | 第122-126页 |
5.6 柔性下垫面塑造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第126-132页 |
5.6.1 小流域视野中下垫面的生态意义 | 第126-127页 |
5.6.2 下垫面营造中现存问题 | 第127页 |
5.6.3 柔性下垫面的塑造方法 | 第127-131页 |
5.6.4 塑造柔性下垫面应注意的问题 | 第131-13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6 “地域基因”与人居环境的地区化、现代化 | 第134-165页 |
6.1 概念提出的背景 | 第134-135页 |
6.1.1 关于“形式”与“风格”的争论 | 第134页 |
6.1.2 “风格”、“形式”之争的现代性一元解析 | 第134-135页 |
6.2 走向开放的地域建筑与地域住区 | 第135-141页 |
6.2.1 建筑学回归地域 | 第135页 |
6.2.2 地区建筑学体现的现代性精神 | 第135-136页 |
6.2.3 地区建筑学的几个误区 | 第136-137页 |
6.2.4 地域建筑的尴尬实践与地域住区的创造 | 第137-138页 |
6.2.5 地域特色--住区层面的希望 | 第138-139页 |
6.2.6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的启示 | 第139-141页 |
6.3 “地域基因”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 第141-148页 |
6.3.1 生物基因原理与“地域基因”概念的提出 | 第141-143页 |
6.3.2 住居“地域基因”挖掘与辨识 | 第143-146页 |
6.3.3 “地域基因”调控机制的特征 | 第146-148页 |
6.4 典型案例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黄土高原窑居“地域基因”的解析 | 第148-156页 |
6.4.1 黄土高原的环境特征 | 第149-151页 |
6.4.2 原生窑居“地域基因”的挖掘与整理 | 第151-152页 |
6.4.3 原生窑居“地域基因”的识别与判断 | 第152-154页 |
6.4.4 绿色窑居“地域基因”的重组与整合 | 第154-156页 |
6.5 地域细胞:“地域基因”理论在住区层面的解析--以江浙地区中小城镇为例 | 第156-164页 |
6.5.1 江浙地区中小城镇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 | 第156-158页 |
6.5.2 地域细胞概念的提出 | 第158-160页 |
6.5.3 江浙地区中小城镇--创建具有地域特色住区的突破点 | 第160-161页 |
6.5.4 规划实践--余姚文化中心及周边地带城市建设 | 第161-16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64-165页 |
7 从“防灾”走向对灾害的“适应”与“巧用”--“基本生态单元”的防灾策略 | 第165-175页 |
7.1 对于自然灾害的认识 | 第165-167页 |
7.1.1 自然之力--人类永远无法完全战胜的力量 | 第165-166页 |
7.1.2 自然灾害--防不胜防 | 第166页 |
7.1.3 单纯“防”与“堵”--黄河灾难的根源 | 第166-167页 |
7.2 “建筑适灾”的思想与方法 | 第167-168页 |
7.2.1 自古有之的“适灾”方略 | 第167页 |
7.2.2 顺应自然的“适灾法” | 第167-168页 |
7.3 “巧用自然”的智慧与实践 | 第168-174页 |
7.3.1 顺应自然生态的限定是中国传统住居生成生长的前提 | 第168-169页 |
7.3.2 巧用自然之力--都江堰的启示 | 第169-170页 |
7.3.3 坎儿井--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智慧应对 | 第170-171页 |
7.3.4 作为方法的枣园绿色住区--遵循地区环境与地域技术的实践 | 第171-172页 |
7.3.5 人居环境湿地系统恢复构想 | 第172-17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74-175页 |
8 全文总结 | 第175-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