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长型地铁车站基坑分步开挖的空间效应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4-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2 研究价值 | 第14-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3.1 基坑工程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2 深基坑空间效应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2 基坑变形空间效应的理论研究 | 第23-38页 |
2.1 地铁车站基坑的特点 | 第23-24页 |
2.2 基坑常见的围护结构形式 | 第24-26页 |
2.2.1 一般基坑围护结构形式 | 第24-25页 |
2.2.2 地铁车站基坑常见围护结构形式 | 第25-26页 |
2.3 基坑变形主要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2.4 地铁车站基坑变形机理 | 第28页 |
2.5 基坑失稳常见形式 | 第28-32页 |
2.5.1 第一类基坑失稳 | 第29-31页 |
2.5.2 第二类基坑失稳 | 第31-32页 |
2.6 深基坑空间效应的计算 | 第32-37页 |
2.6.1 空间效应系数 | 第32-36页 |
2.6.2 空间效应系数算例 | 第36-37页 |
2.7 小结 | 第37-38页 |
3 依托工程监侧结果的空间效应分析 | 第38-53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8-39页 |
3.2 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 | 第39-41页 |
3.2.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9-40页 |
3.2.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0-41页 |
3.3 施工监测方案介绍 | 第41-43页 |
3.3.1 监测项目 | 第41-43页 |
3.3.2 监测仪器设备 | 第43页 |
3.4 监测成果分析 | 第43-52页 |
3.4.1 地表沉降 | 第43-45页 |
3.4.2 地下连续墙水位位移 | 第45-49页 |
3.4.3 内支撑轴力 | 第49-51页 |
3.4.4 异常监测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3.5 小结 | 第52-53页 |
4 基坑空间效应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53-78页 |
4.1 岩土有限元分析软件概况 | 第53页 |
4.2 PLAXIS3D简介 | 第53-54页 |
4.3 材料本构模型 | 第54-56页 |
4.3.1 本构模型类型 | 第54-55页 |
4.3.2 土体硬化模型(HS) | 第55-56页 |
4.4 两种开挖方式模拟 | 第56-59页 |
4.4.1 模型参数与边界条件 | 第56-57页 |
4.4.2 分层整体开挖 | 第57-58页 |
4.4.3 分层、分块开挖 | 第58-59页 |
4.5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59-74页 |
4.5.1 地表沉降 | 第59-62页 |
4.5.2 墙体水平位移 | 第62-65页 |
4.5.3 墙体竖向位移 | 第65-66页 |
4.5.4 基底土体隆起 | 第66-69页 |
4.5.5 地下连续墙弯矩 | 第69-72页 |
4.5.6 内支撑轴力 | 第72-74页 |
4.6 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74-77页 |
4.6.1 地表沉降 | 第74-75页 |
4.6.2 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 | 第75-76页 |
4.6.3 内支撑轴力 | 第76-77页 |
4.7 小结 | 第77-7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8-79页 |
5.1 结论 | 第78页 |
5.2 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