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碳纳米粒子的发光机制 | 第14-18页 |
1.1.1 量子限域效应 | 第14页 |
1.1.2 sp2区域 | 第14-15页 |
1.1.3 表面态 | 第15-16页 |
1.1.4 边缘态 | 第16-17页 |
1.1.5 分子态 | 第17页 |
1.1.6 交联加强发射效应 | 第17-18页 |
1.1.7 巨大红边效应 | 第18页 |
1.2 碳基纳米材料的问题 | 第18-19页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超快时间分辨光谱系统的搭建 | 第21-59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飞秒激光系统 | 第21-22页 |
2.3 时间分辨瞬态吸收光谱 | 第22-51页 |
2.3.1 原理:泵浦探测技术 | 第22-26页 |
2.3.2 实验装置 | 第26-27页 |
2.3.3 超连续白光 | 第27-33页 |
2.3.3.1 介质 | 第28-29页 |
2.3.3.2 白光的优化 | 第29-30页 |
2.3.3.3 白光的稳定性 | 第30-33页 |
2.3.4 延迟时间间隔 | 第33-35页 |
2.3.4.1 线性-对数间隔(Lin-log) | 第33-34页 |
2.3.4.2 对数间隔 | 第34-35页 |
2.3.5 斩波器的调节 | 第35-37页 |
2.3.6 泵浦光斑和探测光斑的重合 | 第37-38页 |
2.3.7 瞬态吸收信号的计算方式 | 第38-40页 |
2.3.8 信噪比的提高 | 第40-41页 |
2.3.9 伪装信号 | 第41-44页 |
2.3.9.1 受激拉曼散射 | 第42-43页 |
2.3.9.2 交叉相位调制 | 第43-44页 |
2.3.10 时间零点修正 | 第44-47页 |
2.3.10.1 标准样品法 | 第45-46页 |
2.3.10.2 交叉相位法 | 第46-47页 |
2.3.11 瞬态吸收采集程序 | 第47-49页 |
2.3.12 瞬态吸收装置的拓展 | 第49-51页 |
2.3.12.1 超连续白光瞬态反射装置 | 第49-50页 |
2.3.12.2 超连续白光瞬态吸收反射装置 | 第50-51页 |
2.4 时间分辨光克尔门荧光光谱系统 | 第51-58页 |
2.4.1 光克尔门技术的理论背景 | 第52-54页 |
2.4.2 实验装置 | 第54-56页 |
2.4.3 光克尔介质的选择 | 第56-5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章 超快时间分辨光谱信号的数据处理及拟合 | 第59-87页 |
3.1 引言 | 第59-60页 |
3.2 时间分辨数据的结构 | 第60页 |
3.3 单波长动力学曲线拟合 | 第60-74页 |
3.3.1 矩阵重组方法 | 第63-64页 |
3.3.2 变量投影非线性最小二乘法 | 第64-69页 |
3.3.2.1 变量投影函数 | 第64-66页 |
3.3.2.2 变量投影函数的算法 | 第66-69页 |
3.3.3 拟合算法的比较 | 第69-74页 |
3.4 多波长瞬态吸收光谱的组分判定 | 第74-76页 |
3.5 瞬态动力学的可视化显示 | 第76-78页 |
3.6 瞬态吸收光谱的相关性 | 第78-82页 |
3.7 瞬态吸收光谱的全局拟合 | 第82-8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四章 不同pH环境下碳量子点的载流子动力学研究 | 第87-101页 |
4.1 引言 | 第87-8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88-89页 |
4.2.1 样品的合成 | 第88页 |
4.2.2 样品表征 | 第88页 |
4.2.3 瞬态吸收 | 第88-89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89-10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方法对于碳量子点荧光机制的研究 | 第101-121页 |
5.1 引言 | 第101-102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102-103页 |
5.2.1 样品的合成 | 第102页 |
5.2.2 时间分辨光克尔荧光光谱装置 | 第102-103页 |
5.3 结果和讨论 | 第103-118页 |
5.3.1 时间积分荧光光谱 | 第103-105页 |
5.3.2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 | 第105-107页 |
5.3.3 溶剂化效应 | 第107-110页 |
5.3.4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数据分析 | 第110-116页 |
5.3.5 光谱积分的动力学过程 | 第116-11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8-121页 |
第六章 具有双光子荧光性质的近红外碳点 | 第121-137页 |
6.1 引言 | 第121-122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22-123页 |
6.2.1 碳点的合成 | 第122页 |
6.2.2 稳态表征方法 | 第122页 |
6.2.3 瞬态吸收装置 | 第122-123页 |
6.2.4 双光子荧光装置 | 第123页 |
6.3 实验结果讨论 | 第123-134页 |
6.3.1 近红外碳点的结构表征 | 第123-124页 |
6.3.2 近红外碳点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 第124-125页 |
6.3.3 近红外碳点的瞬态吸收光谱 | 第125-128页 |
6.3.4 近红外碳点的形成机制 | 第128-132页 |
6.3.5 近红外碳点的双光子荧光 | 第132-13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4-13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7-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1页 |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51-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