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22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4-16页 |
一、从现实角度 | 第14页 |
二、从理论层面 | 第14-15页 |
三、本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二、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 第20-22页 |
一、可能的创新 | 第20页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框架 | 第22-39页 |
第一节 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 | 第22-28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二、形成机制和内在机理 | 第25-26页 |
三、动力要素和演化升级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关于城市群的研究综述 | 第28-31页 |
一、概念和内涵 | 第28-29页 |
二、形成机制和动力 | 第29-31页 |
三、空间演变的作用机制 | 第31页 |
第三节 产业集群与城市群发展协同效应的综述 | 第31-35页 |
一、协同作用机理 | 第31-33页 |
二、长三角的协同效应分析 | 第33-35页 |
第四节 理论研究框架 | 第35-37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35-36页 |
二、理论研究框架 | 第36-37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长三角的城市空间与产业布局 | 第39-83页 |
第一节 规划范围现状 | 第39页 |
第二节 城市发展概况 | 第39-59页 |
一、人口 | 第39-45页 |
二、空间和交通 | 第45-50页 |
三、产业 | 第50-59页 |
第三节 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 第59-77页 |
一、集聚与承载地 | 第59-74页 |
二、集群区位分析 | 第74-77页 |
第四节 产业集群和城市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77-82页 |
一、首位城市功能不突出 | 第77-78页 |
二、产业同质化程度较高 | 第78-79页 |
三、集群创新能力不足 | 第79-81页 |
四、集群联动及梯度转移难度大 | 第81-82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四章 长三角城市空间的产业集群能力分析 | 第83-133页 |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83-93页 |
一、空间产业分工的一般模式 | 第83-86页 |
二、能力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86-93页 |
第二节 指标数据及因子分析 | 第93-115页 |
一、指标数据 | 第93-102页 |
二、因子分析 | 第102-115页 |
第三节 空间与集群能力综合分析 | 第115-132页 |
一、空间分布 | 第115-122页 |
二、能力布局 | 第122-126页 |
三、空间和集群分析 | 第126-132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五章 长三角产业集群与城市群协同的测度及空间计量分析 | 第133-159页 |
第一节 产业集群与城市群协同的测度 | 第133-143页 |
一、城市流强度模型及测度 | 第133-136页 |
二、断裂点模型及测度 | 第136-139页 |
三、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 第139-143页 |
第二节 关于空间计量模型的综述 | 第143-145页 |
第三节 空间计量研究方法 | 第145-147页 |
一、空间权重矩阵 | 第145页 |
二、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145-146页 |
三、空间模型估计 | 第146-147页 |
第四节 变量、数据与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 第147-153页 |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 第147-148页 |
二、空间相关性检验 | 第148-153页 |
第五节 空间模型估计 | 第153-156页 |
一、模型介绍 | 第153-154页 |
二、实证结果 | 第154-156页 |
第六节 结论与建议 | 第156-157页 |
一、结论 | 第156页 |
二、建议 | 第156-157页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157-159页 |
第六章 "城市-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159-182页 |
第一节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 第159-164页 |
一、波士顿 | 第160-162页 |
二、纽约 | 第162-163页 |
三、费城 | 第163-164页 |
四、巴尔的摩 | 第164页 |
五、华盛顿 | 第164页 |
第二节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 第164-173页 |
一、东京都市圈 | 第165-167页 |
二、关西都市圈 | 第167-171页 |
三、名古屋都市圈 | 第171-173页 |
第三节 西北欧城市群 | 第173-179页 |
一、法国大巴黎地区 | 第173-175页 |
二、德国莱茵—鲁尔都市圈 | 第175-177页 |
三、荷兰—比利时都市圈 | 第177-179页 |
第四节 "城市-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经验总结 | 第179-180页 |
一、以产业化推动城市化发展 | 第179-180页 |
二、产业集群的分工和协同超出单个城市的边界 | 第180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80-18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82-186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182-185页 |
一、长三角产业集群能力分布尚未形成协同的空间关系 | 第182页 |
二、长三角产业集群与城市群发展存在空间上非均衡分布的特征 | 第182-183页 |
三、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水平取决于产业集聚的程度 | 第183页 |
四、长三角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打破城市空间的边界 | 第183-184页 |
五、长三角城市群未来发展要更加重视以产业化推进城市化的过程 | 第184-185页 |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85-186页 |
一、如何更加科学的测度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协同效应 | 第185页 |
二、长三角产业集群的发展如何突破城市的边界 | 第185-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6页 |
后记 | 第196-197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97-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