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选题的依据 | 第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1.3.1 土壤氮组分及氮库的影响因素 | 第16-20页 |
1.3.2 土壤氮素积累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1.3.3 土壤氮素转化过程 | 第21-22页 |
1.3.4 土壤碳氮关系 | 第22页 |
1.4 本文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4-29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4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2.2.1 不同人工林和退耕年限土壤氮组分变化、积累特征 | 第24页 |
2.2.2 不同凋落物氮素转化对水分和温度的响应 | 第24-25页 |
2.2.3 不同人工林和退耕年限土壤碳库变化特征 | 第25页 |
2.2.4 人工林土壤氮库与碳库交互效应关系 | 第25页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25-29页 |
2.4.1 样地选择 | 第25页 |
2.4.2 采样方法 | 第25-26页 |
2.4.3 室内培养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2.4.4 样品测定方法 | 第27页 |
2.4.5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不同人工林土壤氮组分积累特征 | 第29-42页 |
3.1 不同人工林土壤氮组分含量垂直分布特征 | 第29-32页 |
3.1.1 土壤全氮含量垂直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3.1.2 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垂直分布特征 | 第30-31页 |
3.1.3 土壤可溶性全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垂直分布特征 | 第31-32页 |
3.2 不同人工林土壤氮组分储量分布特征 | 第32-36页 |
3.2.1 土壤全氮储量分布特征 | 第32-33页 |
3.2.2 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储量分布特征 | 第33-35页 |
3.2.3 土壤可溶性全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储量分布特征 | 第35-36页 |
3.3 不同人工林土壤氮组分积累量分布特征 | 第36-39页 |
3.3.1 土壤全氮积累量分布特征 | 第36-37页 |
3.3.2 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矿化氮积累量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3.3.3 土壤可溶性全氮和可溶性有机氮积累量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3.4 讨论 | 第39-41页 |
3.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不同退耕年限人工林土壤氮组分积累特征 | 第42-66页 |
4.1 不同退耕年限人工林土壤氮组分含量垂直分布特征 | 第42-48页 |
4.1.1 土壤全氮含量垂直分布特征 | 第42-43页 |
4.1.2 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垂直分布特征 | 第43-46页 |
4.1.3 土壤可溶性全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垂直分布特征 | 第46-48页 |
4.2 不同退耕年限人工林土壤氮组分储量分布特征 | 第48-57页 |
4.2.1 土壤全氮储量分布特征 | 第48-50页 |
4.2.2 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矿化氮储量分布特征 | 第50-55页 |
4.2.3 土壤可溶性全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储量分布特征 | 第55-57页 |
4.3 不同退耕年限人工林土壤氮组分积累量分布特征 | 第57-63页 |
4.3.1 土壤全氮积累量分布特征 | 第57-58页 |
4.3.2 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积累量分布特征 | 第58-61页 |
4.3.3 土壤可溶性全氮和可溶性有机氮积累量分布特征 | 第61-63页 |
4.4 讨论 | 第63-65页 |
4.5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土壤氮素转化对凋落物种类、水分和温度的响应 | 第66-91页 |
5.1 土壤氮素转化对凋落物种类的响应 | 第66-72页 |
5.1.1 土壤氮素铵化对凋落物种类的响应 | 第66-68页 |
5.1.2 土壤氮素硝化对凋落物种类的响应 | 第68-70页 |
5.1.3 土壤氮素矿化对凋落物种类的响应 | 第70-72页 |
5.2 土壤氮素转化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响应 | 第72-77页 |
5.2.1 土壤氮素铵化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响应 | 第72-74页 |
5.2.2 土壤氮素硝化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响应 | 第74-75页 |
5.2.3 土壤氮素矿化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响应 | 第75-77页 |
5.3 土壤氮素转化对温度的响应 | 第77-81页 |
5.3.1 土壤氮素铵化对温度的响应 | 第77-78页 |
5.3.2 土壤氮素硝化对温度的响应 | 第78-79页 |
5.3.3 土壤氮素矿化对温度的响应 | 第79-81页 |
5.4 凋落物氮素矿化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响应 | 第81-87页 |
5.4.1 凋落物氮素氨化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响应 | 第81-83页 |
5.4.2 凋落物氮素硝化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响应 | 第83-85页 |
5.4.3 凋落物氮素矿化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响应 | 第85-87页 |
5.5 讨论 | 第87-89页 |
5.6 小结 | 第89-91页 |
第六章 不同人工林及退耕年限土壤碳库分布特征 | 第91-103页 |
6.1 不同人工林土壤碳库分布特征 | 第92-95页 |
6.1.1 土壤有机碳库分布特征 | 第92页 |
6.1.2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库分布特征 | 第92-93页 |
6.1.3 土壤可溶性无机碳库分布特征 | 第93-94页 |
6.1.4 土壤可溶性总碳库分布特征 | 第94-95页 |
6.2 不同退耕年限人工林土壤碳库分布特征 | 第95-100页 |
6.2.1 土壤有机碳库分布特征 | 第95-96页 |
6.2.2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库分布特征 | 第96-98页 |
6.2.3 土壤可溶性无机碳库分布特征 | 第98-99页 |
6.2.4 土壤可溶性总碳库分布特征 | 第99-100页 |
6.3 讨论 | 第100-102页 |
6.4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七章 人工林土壤氮素积累、转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 第103-115页 |
7.1 土壤氮素积累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 第103-108页 |
7.1.1 不同人工林土壤氮素积累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7.1.2 不同退耕年限刺槐土壤氮素积累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7.1.3 不同退耕年限柠条土壤氮素积累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7.1.4 不同退耕年限荒草土壤氮素积累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7.1.5 不同退耕年限刺槐、柠条和荒草土壤氮素积累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7.2 土壤氮素转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 第108-113页 |
7.2.1 不同人工林土壤氮素转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7.2.2 不同退耕年限刺槐土壤氮素转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7.2.3 不同退耕年限柠条土壤氮素转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7.2.4 不同退耕年限荒草土壤氮素转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7.2.5 不同退耕年限刺槐、柠条和荒草土壤氮素转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7.3 讨论 | 第113-114页 |
7.4 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8.1 结论 | 第115-116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作者简介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