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文物考古论文--遗址论文

山西沿长城带边关古村镇民族民俗融合研究--以大同新平堡、得胜堡和落阵营村为中心

中文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绪论第12-25页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12-16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6-22页
        1.民族民俗融合的概念界定第17-18页
        2.民族民俗融合的过程研究第18-19页
        3.民族民俗融合的媒介与渠道第19-20页
        4.民族民俗融合的个案考察第20-22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2-23页
    主要概念界定第23-25页
第一章 过渡地带:沿长城带边关古村镇的历史变迁和民族关系第25-38页
    1.1 山西长城带边关古村镇的地理环境第25-29页
        1.1.1 山西长城带的基本概况第26页
        1.1.2 民族民俗融合的槽型地貌第26-28页
        1.1.3 民族民俗融合的气候条件第28-29页
    1.2 长城带边关古村镇的民族迁徙与杂居第29-32页
    1.3 长城带边关古村镇多民族的战与和第32-36页
        1.3.1 民族战争与军事防御体系第33-34页
        1.3.2 和平贸易与商贸型古村镇第34-36页
    小结第36-38页
第二章 磨合适应:边关古村镇建筑形态的历时演变第38-52页
    2.1 民族碰撞与边关古村镇内外防御体系第38-45页
        2.1.1 闭合性防御:外围墙体的女墙雉堞第38-44页
        2.1.2 细节性防御:内部街巷的大街小巷第44-45页
    2.2 民族和谐与边关古村镇宅院空间要素第45-51页
        2.2.1 四合雏形初围拢:唯求实用的宅院布局第46-48页
        2.2.2 雕刻艺术绘民居:繁缛凝重的装饰细节第48-51页
    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双向融合:边关古村镇民族民俗的交融互渗第52-73页
    3.1 优势互补的生产民俗第52-58页
        3.1.1 从“漫撒籽”到精耕细作:农业渗透与游牧业的变化第53-55页
        3.1.2 从“副业”到“主业”:牧业渗透与农区畜牧业的发展第55-58页
    3.2 相互渗透的饮食民俗第58-62页
        3.2.1 “油煮糕、吃猪肉的蒙古族”:汉族对蒙族饮食的影响第58-60页
        3.2.2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汉族人”:蒙族对汉族饮食的影响第60-62页
    3.3 兼容并包的民族信仰第62-71页
        3.3.1 “玉皇爷无所不能”:少数民族对汉族信仰的认同第64-68页
        3.3.2 “各路神仙,为我所用”:多元民族信仰的和谐展示第68-71页
    小结第71-73页
第四章 “长城文化遗产廊道”:边关古村镇民族民俗文化的整体保护第73-90页
    4.1 “长城文化遗产廊道”保护模式的提出与保护内容第73-78页
        4.1.1 “长城文化遗产廊道”保护模式的提出第74-76页
        4.1.2 “长城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内容第76-78页
    4.2 “长城文化遗产廊道”大同段保护模式的实践第78-89页
        4.2.1 “修旧如旧”保护模式第79-82页
        4.2.2 多样性旅游体验模式第82-86页
        4.2.3 科学性植物设计方式第86-89页
    小结第89-90页
结语第90-94页
附录第9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116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116-117页
承诺书第117-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优质小麦陕253灌浆期籽粒发育的差异蛋白组学研究
下一篇: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土壤氮素积累、转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