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6页 |
1.2 西安城中村研究的背景诉求 | 第16-18页 |
1.2.1 西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 | 第16-17页 |
1.2.2 西安社会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诉求 | 第17页 |
1.2.3 西安建设用地管控体系逐步完善的诉求 | 第17-18页 |
1.2.4 城中村引发的社会矛盾问题较为突出 | 第18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9-22页 |
1.4.1 研究界定 | 第19-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1.5.1 内容框架 | 第22-24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5-41页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第25-28页 |
2.1.1 城中村 | 第25-27页 |
2.1.2 城中村改造 | 第27页 |
2.1.3 社区重构 | 第27-28页 |
2.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8-32页 |
2.2.1 美国都市村庄 | 第29页 |
2.2.2 旧城更新 | 第29-31页 |
2.2.3 贫民窟改造 | 第31-32页 |
2.3 国内研究进展 | 第32-39页 |
2.3.1 城中村环境特征 | 第33页 |
2.3.2 城中村类型划分 | 第33-34页 |
2.3.3 城中村发展演变 | 第34-36页 |
2.3.4 城中村改造模式 | 第36-37页 |
2.3.5 国内城中村改造实践 | 第37-39页 |
2.4 小结 | 第39-41页 |
2.4.1 内容维度 | 第39-40页 |
2.4.2 方法维度 | 第40页 |
2.4.3 视角维度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社区重构视角下城中村改造规划的实践经验借鉴 | 第41-52页 |
3.1 上海田子坊再生 | 第41-43页 |
3.1.1 田子坊街区的发展变迁 | 第41-42页 |
3.1.2 田子坊街区的重构历程 | 第42页 |
3.1.3 田子坊街区的重构特征 | 第42-43页 |
3.2 西安大明宫区域城中村的重构 | 第43-48页 |
3.2.1 重构之前的西安大明宫区域城中村状况 | 第44-46页 |
3.2.2 大明宫区域城中村社区重构策略和原则 | 第46-47页 |
3.2.3 大明宫区域城中村社区重构内容 | 第47页 |
3.2.4 大明宫区域城中村重构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47-48页 |
3.3 对西安城中村改造与重构的经验借鉴 | 第48-50页 |
3.3.1 鼓励村民再就业 | 第48页 |
3.3.2 完善公共服务配套 | 第48页 |
3.3.3 营造健康人居环境 | 第48页 |
3.3.4 平衡各利益主体 | 第48-49页 |
3.3.5 科学编制城中村改造规划 | 第49页 |
3.3.6 做好拆迁补偿工作 | 第49页 |
3.3.7 实施社会保障 | 第49-50页 |
3.4 小结 | 第50-52页 |
3.4.1 居住环境改善是关键 | 第50页 |
3.4.2 空间功能整合是重点 | 第50-51页 |
3.4.3 拓宽融资渠道是难点 | 第51-52页 |
第四章 西安城中村的发展现状、问题及成因辨识 | 第52-60页 |
4.1 发展现状 | 第52-55页 |
4.1.1 空间分布 | 第52-54页 |
4.1.2 社会构成 | 第54-55页 |
4.1.3 发展现状 | 第55页 |
4.2 主要问题 | 第55-58页 |
4.2.1 人口高度集聚,以低收入人群为主 | 第55页 |
4.2.2 发展滞后,土地综合价值不高 | 第55-56页 |
4.2.3 内部功能混杂,发展无序混乱 | 第56-57页 |
4.2.4 小农意识浓厚、生活方式守旧 | 第57-58页 |
4.3 成因解析 | 第58-59页 |
4.3.1 土地所有权的多元化 | 第58页 |
4.3.2 城镇化发展快速推进加速城中村的形成 | 第58-59页 |
4.3.3 城市开发建设资金的短缺 | 第59页 |
4.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城中村改造规划的原则、机制、模式及规划对策 | 第60-78页 |
5.1 城中村改造规划的基本原则 | 第60页 |
5.2 城中村改造规划的动力机制 | 第60-63页 |
5.2.1 土地制度变革驱动 | 第61-62页 |
5.2.2 土地财政体制约束 | 第62页 |
5.2.3 城市综合管理导向 | 第62页 |
5.2.4 西安城市转型驱动 | 第62-63页 |
5.2.5 内部环境改善诉求 | 第63页 |
5.3 城中村改造规划的目标价值诉求 | 第63-65页 |
5.3.1 村民诉求 | 第64页 |
5.3.2 政府诉求 | 第64页 |
5.3.3 企业诉求 | 第64-65页 |
5.4 城中村改造规划中的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价值分析 | 第65-70页 |
5.4.1 博弈主体 | 第65-67页 |
5.4.2 主体行为选择 | 第67-68页 |
5.4.3 博弈效用分析 | 第68-69页 |
5.4.4 博弈结果建议 | 第69-70页 |
5.5 不同类型城中村改造规划的模式分析 | 第70-72页 |
5.5.1 初级型城中村改造规划模式 | 第70-71页 |
5.5.2 过渡型城中村改造规划模式 | 第71页 |
5.5.3 成熟型城中村改造规划模式 | 第71-72页 |
5.6 城中村改造规划的要素分析 | 第72页 |
5.7 城中村改造规划的核心内容 | 第72-74页 |
5.7.1 空间功能整合 | 第73页 |
5.7.2 配套设施建设 | 第73-74页 |
5.7.3 生态环境重塑 | 第74页 |
5.7.4 社区文化传承 | 第74页 |
5.8 社区重构导向下城中村改造规划方法 | 第74-77页 |
5.8.1 落实存量规划理念 | 第74-75页 |
5.8.2 推进产业发展转型 | 第75页 |
5.8.3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 第75-76页 |
5.8.4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 第76页 |
5.8.5 重构社区归属感 | 第76页 |
5.8.6 传承社区历史文化 | 第76-77页 |
5.8.7 创新建设融资模式 | 第77页 |
5.9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社区重构导向下老烟庄城中村改造规划案例实证 | 第78-95页 |
6.1 老烟庄村基本概况 | 第78-81页 |
6.1.1 地理区位 | 第78页 |
6.1.2 人口构成 | 第78-79页 |
6.1.3 土地利用 | 第79页 |
6.1.4 建设与经济现状 | 第79-81页 |
6.1.5 改造诉求 | 第81页 |
6.2 基于社区重构的老烟庄城中村改造规划的策略 | 第81-92页 |
6.2.1 规划理念 | 第82-83页 |
6.2.2 社区重构基础 | 第83-84页 |
6.2.3 发展目标 | 第84-86页 |
6.2.4 空间整合 | 第86-88页 |
6.2.5 产业重组 | 第88-89页 |
6.2.6 交通重构 | 第89-90页 |
6.2.7 生态重塑 | 第90-91页 |
6.2.8 文化传承 | 第91-92页 |
6.3 社区重构改造规划前后的比对分析 | 第92-93页 |
6.4 小结 | 第93-95页 |
结语 | 第95-98页 |
研究结论 | 第95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95-97页 |
研究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附录 | 第103-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