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导论 | 第14-2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9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9页 |
(二) 实际意义 | 第1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9-20页 |
(二)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 | 第20页 |
(三) 多学科结合的方法 | 第20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一章 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范畴 | 第21-28页 |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 | 第21-24页 |
(一) 舆情 | 第21页 |
(二) 网络舆情 | 第21-22页 |
(三) 高校网络舆情 | 第22-24页 |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动因 | 第24-26页 |
(一) 高校网络舆情生成的社会因素 | 第24页 |
(二) 高校网络舆情生成的心理因素 | 第24-25页 |
(三) 高校网络舆情生成的传播因素 | 第25-26页 |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 | 第26-28页 |
(一) 聚焦国内外时事政治的网络舆情 | 第26页 |
(二) 聚焦校园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 | 第26-27页 |
(三) 聚焦学生利益相关问题的网络舆情 | 第27-28页 |
第二章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现状 | 第28-34页 |
一、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 | 第28-29页 |
(一) 党和国家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 第28页 |
(二) 高校开始探索网络舆情的引导方式 | 第28-29页 |
(三) 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学术研究不断增多 | 第29页 |
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 | 第29-34页 |
(一)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队伍建设尚待加强 | 第29-31页 |
(二) 缺乏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相应的制度保障 | 第31-32页 |
(三)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体系亟需完善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特点与引导原则 | 第34-41页 |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 | 第34-37页 |
(一) 舆情发端 | 第34页 |
(二) 舆情扩撒 | 第34-35页 |
(三) 舆情爆发 | 第35-36页 |
(四) 舆情衰减 | 第36-37页 |
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难点 | 第37-39页 |
(一) 突发性强、传播迅速,具有较差的可控性 | 第37-38页 |
(二) 内容多元、观点各异,高校介入引导难以面面俱到 | 第38-39页 |
(三) 非理性与情绪化舆论较多且易于传播 | 第39页 |
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 | 第39-41页 |
(一) 尊重高校网络舆情的社会心理 | 第39-40页 |
(二) 掌握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关键点 | 第40页 |
(三) 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改进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与建议 | 第41-52页 |
一、打造高素质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 | 第41-42页 |
(一) 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的舆情素养 | 第41页 |
(二) 优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队伍结构 | 第41-42页 |
(三) 完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评价体系 | 第42页 |
二、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媒介管理 | 第42-45页 |
(一) 运用把关人理论,严格把关信息内容 | 第42-43页 |
(二) 运用议程设置理论,合理设置信息议程 | 第43-44页 |
(三) 运用意见领袖理论,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 第44-45页 |
三、制定科学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规范 | 第45-49页 |
(一)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 | 第45-46页 |
(二) 规范高校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 | 第46-49页 |
四、提高高校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 第49-52页 |
(一) 坚持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的原则 | 第49-50页 |
(二) 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的要点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附件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