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6 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5页 |
1.6.1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6.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15-18页 |
2 主要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第18-38页 |
2.1 经济增长的动因与模型设定 | 第18-23页 |
2.2 转移支付和财政分权的原因及经济影响 | 第23-31页 |
2.2.1 财政分权的原因 | 第23-25页 |
2.2.2 财政分权的影响 | 第25-31页 |
2.3 基础设施与公共产品的界定及经济影响 | 第31-35页 |
2.3.1 公共产品的界定 | 第31-32页 |
2.3.2 公共产品与经济增长 | 第32-34页 |
2.3.3 财政分权与公共产品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8页 |
3 政策演变及发展轨迹 | 第38-56页 |
3.1 中国转移支付与财政体制的历史变迁 | 第38-47页 |
3.1.1 统收统支,高度集中(1948-1979) | 第38-40页 |
3.1.2 财权下放,“大包干”时代(1978-1994) | 第40-42页 |
3.1.3 分税制改革 | 第42-44页 |
3.1.4 财政转移支付现状 | 第44-47页 |
3.2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发展轨迹 | 第47-54页 |
3.2.1 基础设施的界定 | 第47-50页 |
3.2.2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历史沿革 | 第50-5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4 政策背景与作用机制 | 第56-64页 |
4.1 政策背景 | 第56-60页 |
4.1.1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 第56-58页 |
4.1.2 地方财政收支困难 | 第58-60页 |
4.2 作用机制 | 第60-63页 |
4.3 小结 | 第63-64页 |
5 转移支付、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正效应的理论与实证 | 第64-82页 |
5.1 理论模型借鉴 | 第64-65页 |
5.2 理论模型构建 | 第65-68页 |
5.3 计量模型及分析结果 | 第68-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6 转移支付、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负效应的理论与实证 | 第82-102页 |
6.1 转移支付、基础设施投资与权力寻租 | 第82-91页 |
6.1.1 问题提出 | 第82-84页 |
6.1.2 寻租的成因、度量与影响 | 第84-85页 |
6.1.3 理论模型 | 第85-87页 |
6.1.4 数据描述 | 第87-89页 |
6.1.5 计量模型与结果 | 第89-91页 |
6.1.6 结论 | 第91页 |
6.2 转移支付、基础设施投资与产能过剩 | 第91-101页 |
6.2.1 问题提出 | 第91-92页 |
6.2.2 理论借鉴 | 第92-94页 |
6.2.3 模型构建 | 第94-96页 |
6.2.4 计量模型及分析结果 | 第96-100页 |
6.2.5 结论 | 第100-10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02-106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2-103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103-104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4页 |
附录 | 第114-121页 |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4页 |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4-115页 |
C.附表 | 第115-121页 |